鹦鹉的“木匠培训班”

标签:
鹦鹉动物动物行为学习 |
分类: 奇妙生物 |
戈芬氏凤头鹦鹉(Cacatua goffini)是体型最小的白色凤头鹦鹉之一,是一种非常可爱、充满好奇心的小动物。最近,科学家在实验室为它们开办了一个“木匠培训班”,发现它们的学习能力也堪称一流,不仅能模仿同类的行为,还能从中发展出自己的新方法呢!这也是首个关于鸟类使用工具行为的社会传播的对照实验证据。这个实验报告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杂志上。
故事要从一只名为“费加罗”的成年雄性戈芬氏凤头鹦鹉说起。它生活在奥地利的一个实验室里。有一天,科学家发现,它竟然会从木质鸟梁上啄取木棍,并将其作为工具,取食自己够不到的坚果。于是,科学家将费加罗作为“角色模型”,让它在其他戈芬氏凤头鹦鹉面前展示自己使用工具的行为。
科学家将鹦鹉们分为两个小组。A组有6只鹦鹉,三雌三雄,它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费加罗熟练地使用一根现成的木棍,隔着笼子取食坚果,而B组的鹦鹉只能看见两种“幽灵示范”——第一种是用桌下的磁铁控制棍子来移动坚果,第二种是用磁铁控制的坚果自行移动向费加罗。
接下来,两组鹦鹉都被放到同样的情境中:隔着笼子有一颗美味的坚果,而身旁放着一根木棍。
A组的六只鹦鹉都看见了费加罗使用工具的完整过程,它们与工具的互动明显比B组更多,捡起木棍的次数也更多。最后,A组的三只雄性鹦鹉都成功使用木棍取到了坚果,而A组的三只雌性与B组的所有鹦鹉都没有做到。
令人惊讶的是,那三只成功的鹦鹉并非简单的模仿费加罗的行为,而是采用了新方法。费加罗“老师”演示的方法是,衔住木棍的一端,将其插入笼子较高的网格中,用木棍另一端掠过坚果,使其向自己靠拢,并根据坚果的不同位置调整木棍。而A组成功的鹦鹉“学生”,则是将木棍放在地面上,从最下方的缝隙插进笼子,并快速扫动,将坚果一下子扫出来。对于这个情境来说,鹦鹉学生采用的技巧不仅与费加罗老师不同,而且明显效率更高。它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费加罗的方法
A组鹦鹉开创的新方法
维也纳大学的Alice Auersperg博士说,这种从观察中发展出新策略的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观察学习”。至于为什么B组的鹦鹉都没有成功,科学家认为,也许是因为鹦鹉对行为的“中介”很敏感,如果这个中介与它们有共同的目标(坚果),会让它们注意力更集中。
接下来,科学家对两只成功取食的鹦鹉进行了测试:将它们放入一个新的情境中:隔着笼子还躺着那颗美味的坚果,但没有现成的木棍,只有制造木棍的材料(一块木板)。其中一只鹦鹉一开始就知道用喙从木板上切下一根木条。而另一只一开始虽然失败了,但是在观看费加罗从木板中啄出木条的过程后,也做了同样的事情。这也表明,使用工具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制造工具的行为,而后者已不再是简单的“有目标的行为”,而是“有计划的行为”。
费加罗用木板制作木棍
牛津大学的教授Alex Kacelnik说:“重复别人的行为,与效仿并创造出新方法,二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一个由社会互动促成的创造过程,而前者只是简单的模仿。鹦鹉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所有教授对学生的希望。”(这名教授真是处处不忘教育学森啊有木有……)
观看鹦鹉们互相学习使用工具的可爱视频,请点击:http://www.ox.ac.uk/news/2014-09-03-cockatoos-go-carpentry-school
【科学世界博主编译,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