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中央电视台播出连续剧《东方朔》,闲来看过几集,觉得基本还不错,编导有些功力,饰东方朔的程前表演也有可圈点之处。剧中多次有东方朔山东老家的台词以及山东老家的人物出场。东方朔的老家在今山东陵县的神头乡,在县城北边大概十几里的地方。少年时期,我在陵县县城读过三年书,一年初中,两年高中。听神头来的同学讲,在很久以前,那里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震后一个村子就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房子,人们就把村子叫“剩头”,后来人们可能是觉得名字太土,遂取其谐音曰“神头”。虽然有道家传说仙人东方朔最后乘龙飞去,不知所终,但东方朔的墓葬就在神头。
东方朔在汉武帝时朝中为官,高风亮节,机智诙谐,经常把严肃的政治问题深入浅出地用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 “滑稽之雄”。旧时,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如木匠铺铁匠铺拜鲁班、酒坊拜杜康、戏班子拜唐明皇、妓院拜管仲,等等,而说相声的拜的祖师就是东方朔。东方朔博学多才,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 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立碑于东方朔神庙, 到 唐代天宝年间,有位书法家见碑石班驳,又将此文书重写立碑。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
刚到陵县时,觉得这座小小县城有些怪异,怪就怪在它居然有两道护城河三道城墙,最远的外城墙离县城有十几华里,在第二道城墙和第三道城墙之间,可以很轻易地找到些象足球大小的烧制品,当地人称“绊马石”。后来得知,这个貌似普通的小城曾经显赫过,曾经因颜真卿而海内扬名。眼下距我刚到此地居住的时间不过三十余年的光景,那些城墙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而绊马石大概也成稀罕的出土文物了,未可知。
颜真卿,祖籍山东琅琊(今临沂),由于受杨国忠的迫害,被贬为平原郡太守,郡治就是今天的陵县城。那些绊马石据传就是他的发明。在“安史之乱”前,颜真卿就已经察觉到安禄山的反叛之心,到平原任太守后,一直为可能发生的战乱做着充分准备:招兵买马、筑城墙、备粮草。“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横扫唐军如卷席,一个月便拿下东都洛阳,旋兵临长安。而华北大地上,未被叛军攻陷的城池仅有一个平原郡。经过惨烈血腥的战斗,颜真卿指挥平原军民击退了叛军。那些绊马石就是用来迟滞叛军凶悍的骑兵的,看来效果不错。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河北各地纷纷起兵抗击叛军,各路义军合兵二十余万,共同推举颜真卿及堂兄颜杲卿为勤王盟主,不多久,安禄山华北的地盘仅剩下六个郡,使他不得不停止了西取长安的战略意图,回过头来打击颜真卿们。此后,颜真卿在平原郡坚守3年许,直到唐玄宗撤离长安后,方率部弃城而去。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危机关头,是颜真卿只手擎天,挽救了大唐王朝。
颜真卿虽在平原郡的时间不长,但也留下了许多真迹,可惜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散失了不少。大约在10年前,曾听一位学兄亲口讲过,有回他去陵县检查工作,中午在某局大院内与民同乐地在边吃饭边聊天,喜欢书法的他突然发现旁边的石板不同寻常,疾步过去,疑似颜真卿手书,后经专家验证,果然。
从东方朔的老家神头往东前行,走大概二、三十华里样子,就到了临邑县的德平镇(东汉末年属平原),这里也出过一个另类的文人弥衡,就是三国演义里击鼓骂曹或裸衣骂曹的那位。弥衡也应该是个大才子,让梨的孔融当时是天下名士了,在孔融向汉献帝举荐弥衡的推荐书中,称弥衡的才气过自己十倍,虽然有可能的自谦其中,但弥衡的才华也可由此而见一斑。只可惜,在他26岁的英年岁月,就被曹操用借刀杀人之计结果了性命,没给后代的我们留下多一些文化遗产。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击鼓骂曹一段写得十分传神,弥衡的傲气、机智、雄辩、勇敢跃然纸上,令人击节。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山东乃至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数,但论诙谐,无出东方朔之右者;论战功,难有人与颜真卿比肩;论狷狂,谁能狂过弥衡?这么三个拿到特殊领域头名的文人,居然和这方圆几十里的地界都有深厚的渊源,异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