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故事的名字,相信各位并不陌生吧,在我们的博客里曾有着这样一篇博文——
绘本介绍《和甘伯伯去游河》先来回顾下吧~
哪个孩子不想坐船,哪个孩子不想听听坐船的故事?尤其是住在像英国这样的岛国的孩子。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约翰•伯宁罕的作品,他构思的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故事,单纯的感觉像一个幼儿:甘伯伯有一条木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一一要求上船。起初情形还好,后来这些乘客都忘了遵守秩序,忘了坐船的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和气的甘伯伯还邀请这批乘客到他家去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大家再来坐一次船。
作者的这个故事,采用童话的形式。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动物,是一个“人和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使刚度过“人和动物不分”阶段的幼儿,感到分外亲切。
故事的叙述形式一再重复,提供给幼儿练习的机会,也满足了幼儿练习的愿望。幼儿学习了“怎么向人请求”。“请求”的形式一再重复,使用的语言却一再的变化。这样的安排,使幼儿有机会观察语言的可变化性和延伸性。
和气的甘伯伯,在“答应”中提出许多坐船应该遵守的“规矩”。后来,大家果然忘了守规矩,结果船翻了。这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经验。有了经验,下次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有趣的是,作者并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把“守规矩”看成一种道德。他把“守规矩”处理成和大家的安全相关的经验。
他的图画中有许多细节,逗引幼儿做“观察”和“发现”的游戏。书中的文字对于分寸的把握十分得体,为图画的表现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他的图画不是写意画,而是在写实中有轻微的漫画倾向,这种漫画倾向洋溢着童趣,这种童趣又不是指模仿儿童画,而是让大人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玩在一起。
这是一本很适宜幼儿“看图听故事”的好书,写得很可爱——从专业的观点看:“很老练!”
这一次甘伯伯也撑着他的小船来到了大一班的教室里,在这里我选用了其中的四个小动物,他们是:小兔、猫、山羊和公鸡,在讨论着小动物特点的同时,也为后面甘伯伯和小动物的对话埋下了伏笔,孩子很快的就能进入角色,扮演起角色就变得更有趣了。
从对话中、从扮演中学着“怎么向人请求”,体验着“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规则和安全的联系,从而更能激发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现来看看改编以后的“甘伯伯的故事”吧~
附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
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家住在河边,河边风景优美,甘伯伯经常撑着船去游河。
有一天,甘伯伯正要撑船去游河。有一只小兔说:“甘伯伯,我跟您一起去游河,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跳。”
小兔说:“好好好,我保证不乱跳。”
甘伯伯带着小兔继续往前行,遇到了小猫,小猫说:“甘伯伯,我跟您一起去游河,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抓。”
小猫说:“好好好,我保证不乱抓。”
山羊在河边等着上船,山羊说:“甘伯伯,我跟您一起去游河,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顶羊角。”
山羊说:“好好好,我保证不乱顶。”
这下终于轮到公鸡了,它都有点着急了,公鸡说:“甘伯伯,我跟您一起去游河,行不行?”
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扇翅膀。”
公鸡说:“好好好,我保证不乱扇翅膀。”
起初,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不久以后......兔子乱蹦乱跳,猫到处乱抓,山羊乱顶羊角,鸡乱扇翅膀,结果船就翻了
……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
甘伯伯救起了所有的小动物,它们上船后,兔子不再乱跳,小猫布再乱抓,山羊不再顶羊角,鸡不再扇翅膀,大家开开心心地去游河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