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戴口罩的和不戴口罩的
By 《东地产》安哥
用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话讲,一帮美国人戴着口罩来参加北京奥运会,“丫是来找抽的!”
北京奥运会以中国人的方式开幕,又以令人振奋的成绩闭幕了。大会整体上是胜利的圆满的可喜可贺的领导和群众都满意的,不过也发生了有人发飙踢裁判几万球迷高喊足协主席下课伦敦市长不跟北京市长握手等无伤大雅的小插曲。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几个以骑自行车为生的美国人很臭屁,奥运会前从全中国各族人民省吃俭用煞费苦心搞好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来时,脸上各自捂着一个黑色的口罩。从照片上看那个口罩的款式,特别像臀形优秀的女人钟爱的丁字裤。以我对美国人的理解,这是一次炒作。
想像一下。
场景一:摘下口罩后,在上面印着CK两个字母。这个以内裤制造闻名的美国企业告诉人们:我们在“下面”干得很出色,在“上面”也一样出色。
场景二:摘下口罩后,几个人左脸蛋上是:I Love China,右脸蛋上是:我感冒了。
场景三:丫们在京期间一直没摘口罩。(据CNN报道,回美国后发现脸上捂出了痱子。)
但大多数中国人没这么幽默。几个美国人到了中国,大热天还捂一大口罩子,这是嫌弃咱们北京空气不纯嘛,这是司马昭之心嘛,这是无声抗议嘛。
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喜的是,几个宁要口罩不要脸的美国人马上解释了,道歉了。
中国人民宽宏大量地笑了笑:傻孩子,大人不记小人过,在北京好好玩吧,骑完自行车好好爬长城吧,好好吃烤鸭吧。
这一震惊国人的事件轻松收场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口罩看嘴脸,我从中理出了两种人:一种是戴口罩的,一种是不戴口罩的。
戴口罩的不太爱讲话,不戴口罩的太爱讲话。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不戴口罩的人最近几年比较多,各行各业都有急先锋。引起我注意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在北京得瑟的甘肃人,名字叫潘石屹。另一个是前英语老师马云。人称:北潘南马。
本回书就说说潘失忆(应为石屹,此处有笔误)。
我最早听说盖房子的人搞论坛时很诧异:卖个房子穷咋呼啥呀?而且一个盖房子的搞论坛,这不是不务正业吗?后来这类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慢慢才知这帮暗地里喜欢偷生二胎的人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希望政府知道他们是有苦衷的良民,希望银行知道他们是缺钱的小开,希望老百姓知道他们是不赚钱的好人。这里面最先起劲咋呼的人后来都没了声音,后起之秀是潘石屹。
潘石屹有钱之后首先请一个写手给自己写了一本传记《我用一生去寻找》,其实他的一生还没结束,这个书名是有歧义的。随后他在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平台博客上大放异彩。
潘的发言神出鬼没,有时说只有富人才配买房子;有时说年轻人结婚不但搞大了肚子还抬高了房价;有时他对比自己差的同行冷嘲热讽,说人家只能活100天;有时他又口无口罩地说银行的不是,“钱就是流通才有用”,暗示银行该借钱给他。
潘石屹就这么一边盖房子,一边闲不住嘴;一边赚钱,一边哭穷。我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我不太喜欢他就是。当然也更不会像那个率队骂中国足球的李承鹏一样上他的老当,李承鹏觉得售楼小姐认识自己,挺美。也觉得潘大嘴跟李大眼都爱逮个事儿就评头论足,算是一类人,就买了潘家的房子。然后才发现,老潘跟老李是一路货,老李说起中国足球吹胡子瞪眼,但踢球的不行,老潘说起中国的房子口沫横飞,但盖的房子奶奶的没法住。李承鹏现在的下场是不评球了,专骂老潘。
我不买潘石屹的房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有一天我跟一个女人在“长城脚下的公社”某个生产队的牛棚里上了床,一闭眼看到的就是潘失忆那张脸,我一定会腰际一软。
最后。
我想到了一个段子:一个男青年泡上了CK老板的女儿,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但毛头小伙子忍不住邪火,当天晚上就把CK之女带到了床上。两人把前戏折腾得汗水滴嗒扒得全身只剩最后一个防线时,小伙子突然怂了:达令,看着你的内裤,就想到你爹地,我下不了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