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的三苏
——郏县三苏坟琐记——
文/影:韭 牛
http://s7/middle/5af942a0gx6Do5ReDeCe6&690
图1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还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著名的《狱中寄子由》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开封监狱时,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匆忙间写给弟弟苏辙的。循着苏公诗意,我于9月24日在平顶山郏县寻访、拜谒了“三苏坟”,感慨良多,拍照记之。
http://s15/middle/5af942a0gx6Do5NUidMce&690
图2:三苏坟景区大门,三苏园
http://s8/middle/5af942a0gx6Do5OvrW787&690
图3:大门对联: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
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上联里面有“一三”却没有“二”,下联里面有“左右前”却没有“后”,这番赞誉之词口气虽然大了些,但足以说明“三苏”的文学地位以及这家人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不同凡响!
http://s2/middle/5af942a0gx6Do5OfC6Jc1&690
图4:纪念馆前的三苏雕塑,该馆那天没有开放。
http://s1/middle/5af942a0gx6Do5OJZL2f0&690
图5:广庆寺。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http://s7/middle/5af942a0gx6Do5PpATs46&690
图6:三苏祠前的“元、明、清”碑遗迹(自左至右)。这里曾经是碑林,可惜现存无几。
http://s2/middle/5af942a0gx6Do5PwVxf01&690
图7:三苏祠。三苏祠堂内的三苏塑像距今已有652年的历史了,据说仍然栩栩如生。可惜进不去。
http://s10/middle/5af942a0gx6Do5Q8vNL69&690
图8
http://s13/middle/5af942a0gx6Do5PLMJu5c&690
图9
http://s12/middle/5af942a0gx6Do5QbESf8b&690
图10
穿过三苏祠右侧的一个门,便来到了新修的东坡碑林。这里收藏着当今书法大家的作品,有碑刻300多块。其中一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
http://s13/middle/5af942a0gx6Do5QIn0w3c&690
图11:从碑林出来,走过东坡雕像(雕像工艺太差,牧童就不贴此图),再走过这个甬道,就是古迹三苏坟所在地了。
http://s3/middle/5af942a0gx6Do5QyXIKd2&690
图12:位于甬道右侧的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正是他们的墓志铭出土,才结束三苏坟的多处争议,终使郏县的三苏坟得以确证。
http://s3/middle/5af942a0gx6Do5RheW6f2&690
图13:神道。古柏相映,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可惜已经残缺不全了)。
http://s7/middle/5af942a0gx6Do5ReDeCe6&690
图14:三苏坟大门,对联很精彩:
一代文章三父子,
千秋俎豆两峨眉。
http://s6/middle/5af942a0gx6Do5RPmuN65&690
图15:“青山玉瘗”坊。青石制作,是明代学者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所建,正面楣刻“青山玉瘗”四个大字,左右石柱楹联,隶书苏轼《狱中示子由》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背面是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
http://s1/middle/5af942a0gx6Do5ULwME30&690
图16:飨堂。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
http://s15/middle/5af942a0gx6Do5SDqXAde&690
图17:古祭坛。祭坛在飨堂后,前面就是坟茔。这里过去也是碑石林立,现在很破旧。
http://s6/middle/5af942a0gx6Do5TN52J85&690
图18:三苏坟中的苏洵衣冠冢。
http://s3/middle/5af942a0gx6Do5T3xzs52&690
图19:右侧是苏轼坟。是原始的吗?土丘啊!
http://s6/middle/5af942a0gx6Do5Sx4ON95&690
图20:苏轼墓碑
http://s2/middle/5af942a0gx6Do5T4VkB11&690
图21:三苏坟全景。自左至右,依次是苏辙、苏洵、苏轼。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
http://s2/middle/5af942a0gx6Do5TiDBv71&690
图22:著名的侧柏。所有500多棵侧柏都向西南倒伏,据说是三苏心向故乡——四川峨眉山的缘故。
三苏坟之所以归葬中原郏县,其因由还是苏轼。
据介绍,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拜谒至此,牧童学做古风一篇:
感苏公子瞻
贤山牧童
中原眉山探苏公,土丘侧柏秋意浓。
携弟双双中进士,上下轮回历五宗。
在朝尚书大学士,在野文坛唱大风①。
前后八州任太守,半壶浊酒与民融。
疏狂不听子由劝,一生三次罚黄铜②。
乌台诗案非为误,吃过鱼儿始从容③。
两落三起浮云意,成也诗歌败也侬④。
少时曾约对床卧,死后相依果然同⑤。
草已秀,竹成丛,流芳绕树郁葱葱。
君坟夜雨莫敢听,耳边犹响大江东⑥……
注:
①五宗、文坛句:苏轼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同时,唐宋八大家,三苏占3人。
②子由劝、罚黄铜句: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又,宋人犯错,有罚交黄铜之制,苏轼多次被罚。
③乌台诗案、始从容: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以诗文表露对新政的不满,经神宗默许,被抓进监狱,遭严刑拷打,四个月后经王安石求情免一死,但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其子苏迈每天送饭,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肉食,如有死刑就改送鱼。一日,苏迈因外出筹款,便将送饭之事托人代劳,却忘记告知暗中约定。偏巧代劳的朋友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烹好的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感人肺腑的两首诀别诗。本文开头就是其中一篇。
④成也诗歌败也侬:苏轼曾有“平生文字为吾累”之句,文才对他来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⑤对床卧:子瞻读唐代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即在年老后,对床而卧,颐享天年。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经常提起,“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⑥苏坟夜雨:苏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苏轼的绝命诗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命运乖舛,沉浮凄惨,萧萧夜雨,如泣如诉,至今不绝,果然应验。
2013.10.13 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