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味子 石榴的作用与功效

(2011-11-18 07:49:41)
标签:

陈红银

健康管理师

中国营养协会

健康

石榴药用验方

  石榴,又名金罂、丹若等,为安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而且自古就是一味良药。其药用部位主要有根皮、茎皮、果皮及花等。其皮性温,味酸涩,归大肠、肾经,有涩肠、止血、驱虫之功,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癞等;花性平,味酸涩,主治鼻衄、吐血、中耳炎、痢疾等;根性温,味苦涩,有杀虫、涩肠、止带、收敛等功能。现将其药用验方介绍于下:

  肺痈:(1)白石榴花7朵,夏枯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7日;(2)石榴花6克,牛膝6克,忍冬藤15克,百部9克,白及30克,冰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日。

  口腔炎、口疮:石榴皮煅炭研末,搽患处,每日两次,或加青黛少许同用。

  中耳炎:(1)石榴花适量,瓦上焙干,加冰片少许,研细,吹入患耳;(2)石榴皮9克(炒焦),冰片0.3克,共研细末。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及分泌物,吹入药粉,每日或隔日一次。

  鼻衄:(1)石榴花适量,研末,每次用0.3克,吹入鼻孔;(2)石榴根皮或花6克,水煎服。

  急性结膜炎、风火赤眼:鲜石榴嫩叶30克,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过滤澄清,作为洗眼剂,用滴管或洗眼杯洗眼。

  慢性痢疾:(1)石榴皮12克,水煎,兑红糖适量,日服3~4次;(2)石榴皮15克、白头翁15克、马齿苋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日服3次,连用3日;(3)白石榴花18克,水煎,分3次饭前服,连用3日。

  绦虫、蛔虫:(1)石榴皮、槟榔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服两次;(2)石榴皮6~12克,水煎服或研末为丸服;(3)石榴树根皮12~15克,水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空腹顿服,每日一次,连服3日。

  大便下血:(1)石榴皮炒研末,每次9克,白开水送服;(2)鲜白石榴花24朵,冰糖15克,水炖服;(3)石榴皮醋炙研为末,每次服6克,用茄根煎汤送服。

  赤白带下:(1)石榴皮烧存性,研为细末,空腹服,每次服3~6克,糖水送服,连用3日;(2)鲜石榴根30克,白果15克,贯众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3日;(3)石榴皮90克,水煎,加蜂蜜适量调服;(4)石榴花30克,煎汤一碗,去渣,趁温冲洗阴道。(

《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6g。
功能清泄里热,宣肺平喘。
常规用法上4 味,以水7 L,煮麻黄减2 L,去上沫,煮取3 L,去滓,温服1 L。
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易石膏而成。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甘寒,清泄里热,麻黄配石膏,宣肺定喘而泄热。在配伍剂量上有讲究,石膏5 倍于麻黄,借石膏甘寒之性,监制麻黄之辛温,致发散之力受限,又充分发挥其宣肺平喘的功效,使辛温变为辛凉重剂;杏仁与麻黄相配,宣肺平喘,协同增效;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又有止咳作用。四药相合,共同起到宣泄肺热的良好效果。
临床新用
●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30g, 黄芩12g, 鱼腥草30g,胆南星12g,治疗支气管肺炎,证属热邪壅肺型。
●麻杏石甘汤加胆南星12g,浙贝母15g,金银花30g,前胡12g,瓜蒌30g,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咳深气粗痰盛者。
●麻杏石甘汤加薏苡仁30g,苍术15g,防己12g,秦艽15g,治疗风湿热痹。
●麻杏石甘汤加胆南星12g,天虫20g,地龙15g,苏子12g,白果12g,治疗痰热壅肺之哮喘。
新用方义
麻杏石甘汤是仲景创制治疗肺热喘咳的经方,药少量重,配伍精当,彼此协调,寓义深奥,非见咳治咳,见喘治喘的时方,故奏效快,变换多,可适用多种不同的病证,譬如麻疹闭肺、支气管肺炎、下呼吸道感染、膈热壅肺之哮喘以及百日咳等等。只要热在肺,肺卫郁闭,宣降失司,投之无不效焉!若能巧妙加减,效果卓著。从麻杏石甘汤的方义看,是里热充斥肺胃气分,亦可波及肌层关节,形成热瘅,配伍散风祛湿的药物,皆有良效。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渊、闭肺暴咳等,依本方配伍化裁:苍术9g,防己8g,薏苡仁20g,杏仁12g,金银花30g,忍冬藤30g,秦艽15g,独活9g,防风10g。
医案举例
例1 男患,春感风温,咳嗽咽痛,翌日呼吸急促,频咳喘息,鼻翼煽动,倚息难卧,口渴苔黄,咳痰黄稠,时有汗出,脉右寸独大滑数。血检:白细胞18×10*9/L, 中性细胞80%。胸透:肺下野有片状模糊阴影。西医诊断:肺感染。
辨证:风温犯表,痰热壅肺。
治法:辛凉宣泄,止咳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加味。
组成:麻黄5g,杏仁12g,甘草10g,生石膏30g,黄芩12g,金银花30g,胆南星12g,浙贝母15g,苏子12g,白果10g。
1 剂/ 日,水煎分早晚2 次服。复诊:药服5 剂,咳喘明显好转,身热已退,黄稠痰减少易咳,夜能平卧入睡,原方继服3 剂愈。
例2 患者,男,25 岁。冬令感寒,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咳嗽胸闷,脉浮紧。此风寒束表,肺卫郁闭。延误失治十余日,身现大热,洒淅寒战,呼吸短促,喘咳憋闷,鼻翼煽动,咳吐黄痰。血检:白细胞18. 6×10*9/ L,中性细胞80%。听诊:两肺下野有湿啰音。胸透:肺纹理增重,伴小片状模糊阴影。
刻诊:面赤口渴,夜热烦躁,频咳声重,舌红苔黄腻,脉右寸独大滑数。
诊断:感染性肺炎。
辨证:痰热壅肺,气逆咳喘。
治法:清泄肺热,涤痰平喘。
方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
组成:麻黄5g,杏仁12g,甘草10g,生石膏30g,黄芩12g,天竺黄10g,胆南星12g,鱼腥草30g,金银花30g,苏子12g,冬瓜子30g, 鲜苇茎30g,白皮30g。
1 剂/ 日,水煎分早晚2 次温服。复诊:服药5 剂后呼吸渐趋平稳,咳甚小,有喘促,胸部憋闷感亦减轻,痰量减少,夜能平卧。听诊:肺部啰音见少。继服原方5 剂,诸症大减。行胸透肺部阴影消失,化验血白细胞11. 8×10*9/ L。余症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脉转细数。此肺热化燥伤津,上方去天竺黄、黄芩、麻黄,增沙参80g,麦冬80g,知母12g,花粉15g,养阴润肺,5 剂病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麻黄汤的变方,是为太阳伤寒汗下后,身无大热,汗出而喘所设,凡邪热壅肺之咳喘服之有良效。若寒邪闭表无汗者,麻黄可增量,石膏当3 倍于麻黄;若无表寒证者,石膏可5 倍于麻黄。太阳病外邪所致咳喘本方固然可以使用,就是内伤杂病见有热邪壅肺者,同样可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关键不在时邪与内伤,问题是有无邪热壅肺的体征。如汗出而喘,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咳喘痰稠,舌红苔黄,脉右寸独大滑数等,则为必有之症

石榴,又名金罂、丹若等,为安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而且自古就是一味良药。其药用部位主要有根皮、茎皮、果皮及花等。其皮性温,味酸涩,归大肠、肾经,有涩肠、止血、驱虫之功,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精、崩漏、带下、虫积腹痛、疥癞等;花性平,味酸涩,主治鼻衄、吐血、中耳炎、痢疾等;根性温,味苦涩,有杀虫、涩肠、止带、收敛等功能。现将其药用验方介绍于下:

  肺痈:(1)白石榴花7朵,夏枯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7日;(2)石榴花6克,牛膝6克,忍冬藤15克,百部9克,白及30克,冰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5日。

  口腔炎、口疮:石榴皮煅炭研末,搽患处,每日两次,或加青黛少许同用。

  中耳炎:(1)石榴花适量,瓦上焙干,加冰片少许,研细,吹入患耳;(2)石榴皮9克(炒焦),冰片0.3克,共研细末。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及分泌物,吹入药粉,每日或隔日一次。

  鼻衄:(1)石榴花适量,研末,每次用0.3克,吹入鼻孔;(2)石榴根皮或花6克,水煎服。

  急性结膜炎、风火赤眼:鲜石榴嫩叶30克,加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过滤澄清,作为洗眼剂,用滴管或洗眼杯洗眼。

  慢性痢疾:(1)石榴皮12克,水煎,兑红糖适量,日服3~4次;(2)石榴皮15克、白头翁15克、马齿苋15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日服3次,连用3日;(3)白石榴花18克,水煎,分3次饭前服,连用3日。

  绦虫、蛔虫:(1)石榴皮、槟榔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每日服两次;(2)石榴皮6~12克,水煎服或研末为丸服;(3)石榴树根皮12~15克,水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空腹顿服,每日一次,连服3日。

  大便下血:(1)石榴皮炒研末,每次9克,白开水送服;(2)鲜白石榴花24朵,冰糖15克,水炖服;(3)石榴皮醋炙研为末,每次服6克,用茄根煎汤送服。

  赤白带下:(1)石榴皮烧存性,研为细末,空腹服,每次服3~6克,糖水送服,连用3日;(2)鲜石榴根30克,白果15克,贯众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3日;(3)石榴皮90克,水煎,加蜂蜜适量调服;(4)石榴花30克,煎汤一碗,去渣,趁温冲洗阴道。(

 

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皮肉甘酸,核辛苦,全果都有咸味,五味皆有,故名五味子。其性温不燥,除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外,还有益气生精,宁心安神,滋肾养阴的功效。古人认为,五味子为五行之精,常服能返老还童,延年益寿。葛洪《抱朴子》中记载一位淮南公服用五味子十六年,其面色如同玉女,入水不粘,入火不灼,虽有夸大之嫌,但也说明民间认为本品有强壮、美容的作用。

  五味子,既收又补,但收敛作用较强。医圣张仲景多用五味子敛肺以治疗咳喘,常与干姜、细辛配伍,一开一合,散中有收,有相反相成之妙。所谓“五味无干姜,肺肾之气仍不能纳降”,此其意也!唐代孙思邈用其益气生津,又用其补肾壮阳,如与菟丝子、蛇床子相伍,治疗阳痿等。金元时期,始用其敛汗、涩肠止泻、固肾涩精等,如《普济本事方》中的五味子丸、《妇人良方》中的四神丸,前者涩精止遗,后者温补止泻。清代,用其镇静安神,收敛元气,如《张氏医通》中的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功能补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呕逆等。现代又发现五味子有降酶保肝作用,近年又用其强心益气救脱,以治疗心肌梗死。

  五味子药理研究

  五味子主要成分为五味子素等,其药理作用是:1.护肝解毒;2.止咳祛痰;3.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二者的平衡,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能力,有利于神经衰弱的恢复;4.有显著升压作用;5.与人参相伍有“适应原”作用;6.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由此可见,清代黄宫绣称五味子为“保肺滋肾要药”,有些局限,还应加上一句,“强心保肝要药”。

  五味子药膳

  五味子酒 五味子、女贞子各60克,何首乌30克,酒250毫升,放入瓷瓶内,浸泡1周。每日午后5时服1次,晚8时再服1次,每次服1小杯,主治神经衰弱。

  五味子茶 五味子10克,苏梗5克,西洋参3克。三味加水煎煮 10~15分钟,去渣取液,加入适量白糖,代茶饮用。本茶适宜于肺气阴两伤,肾水不能上承所致的咳嗽、胸闷、口渴不欲饮、乏力食少等。

  五味子大枣人参汤 五味子5克,西洋参3克,大枣10枚(去核)。先将五味子、大枣放入沙锅,加清水煎煮1小时,滤取汤汁;西洋参另煎取汁;再将两汁兑匀,加红糖适量即可。此汤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之效,用于妇女更年期调补,也可作为老年人保健饮料,日日饮用。

  经验方

  五子衍宗丸 菟丝子、枸杞子各250克,覆盆子125克,车前子60克,五味子30克。以上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亦可用适量作汤剂,水煎服。此方为补肾益精的代表方之一,用于男子肾精不足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少年早衰,久不生育等。

  止咳神丹 人参、苏子、北五味子各3克,白芍10克,酸枣仁6克,麦冬15克,益智仁1.5克,白芥子3克,水煎服,治疗久嗽气虚,用一般止嗽药不效者。服用此方嗽止后,继服麦味地黄丸,可不再复发。

  止汗神丹 五味子、黄芪、当归、桑叶,主治大汗不止。

  五味子散 五味子60克,吴茱萸15克,研末,每次6克,每日3次,米汤送下,主治肾虚久泻不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