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药的副作用如何避免
(2011-10-20 08:49:50)
标签:
陈红银健康管理师中国营养协会营养学健康 |
降糖药一般都有副作用: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有时也会出现皮疹及肝肾功能损害。相对而言,格列奈类出现低血糖的几率比较低,副作用也相对小一些。双胍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以及乳酸酸中毒,还有一部分病人会有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性反应以及大细胞性贫血反应。α糖苷酶抑制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胰岛素增敏剂最大的副作用是肝损害以及增加血容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选择适当服药时间和方式
那么,应当如何避免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呢?对于磺脲类和格列奈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来说,如果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或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时,应严禁服用。为尽量避免其副作用,上述药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同时,服用磺脲类药物时,如果在正常剂量的情况下,血糖控制仍不好,不应盲目加量。服药时要避免两种磺脲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否则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双胍类药物应在饭中或饭后服用,以降低消化道反应。对于严重贫血、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能选择双胍类药物,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危险。α糖苷酶抑制剂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以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同时,此类药物有碳水化合物依赖性,服用时要注意适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患有胃肠道、肾功能不全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应禁止服用。而对于胰岛素增敏剂,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用。
胰岛素增敏类药物多有胃肠道反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类药物,双胍类主要是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恶心、食欲不振的现象)以及乳酸酸中毒(服用降糖灵后,患者会出现乏力、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的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会有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性反应以及大细胞性贫血。α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自身不吸收,对全身的副作用就相对小一些,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患者服药后会有腹胀、腹痛、腹泻和肠排气过多等现象,有报道说个别患者会引起严重的肝损害,但是临床上还比较少见。
而胰岛素增敏剂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最大的副作用是肝损害以及增加血容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定期检查肝功血象和血糖,由于降糖药大多要在肝脏内代谢,然后通过肾脏排泄,因此会大大增加病人的肝肾负担。
虽然,目前应用的药物都已经通过了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一般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糖尿病患者还是要1至2个月检查一次血象和肝肾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停药并进行保肝治疗,改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用药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好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联合应用。
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的存在与人体糖代谢和脂代谢关系密切,国内外多个临床实验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铬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群,而一些糖尿病患者在营养师指导下补充铬,烦渴、多尿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糖趋于平稳,糖化血红蛋白值开始降低。铬治疗有望为糖尿病预防、糖代谢紊乱治疗及糖尿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铬(Cr)作为一种微量元素,铬有多种价态,常见的为3价和6价,价态不同性质也不同。6价铬对身体有毒害作用,绝对不能食用。对人体有益的是3价铬。1989年3价铬(以下铬均指3价铬)被定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正常人体中含铬量甚微,全身含量为6至7毫克。它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组成部分,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调节糖代谢脂代谢、维持体内正常的糖耐量。
研究表明,人体组织的铬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新生儿和儿童体内铬含量最高,50岁后老年人容易缺铬。如果不能从饮食中获得充足的铬,会导致糖耐量受损,胰岛素功能降低,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而患糖尿病后又更容易缺铬,主要由于糖尿病患者饮食过于精细,使食物中正常铬成分降低,同时糖尿病人多尿,人体内的铬主要随尿排出,因此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体内铬含量是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程越长,血清铬含量下降越显著,有并发症者的铬含量还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的病人。
人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禽、鱼铬含量都偏低,水果、蔬菜及谷类制品中的铬含量差别较大,加工越精细的食物铬含量越低。目前已知动物的肝脏、啤酒酵母、黑胡椒及乳制品中含有较高的铬,常吃这样的食品对身体补铬有益。健康人群可以食补,不提倡盲目服用铬补充剂,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经科学测定微量元素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