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骨质增生

(2009-03-20 07:39:21)
标签:

健康

杂谈

骨质增生即俗称为骨刺,又称骨赘。它是指骨关节边缘上由于长期慢性损伤引起瘢痕组织增生,天长日久可产生钙质沉着变成骨质而形成的。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时期骨关节的生理性退行性变化,是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的骨关节及椎体承受的压力和解剖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实践也证明,人体有了骨刺,并不都会出现临床症状。骨质增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病,而是一种生理的组织反应。仅有骨质增生而无临床症状,就不必刻意进行治疗。只有确认骨质增生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时,才需针对治疗。如果是骨质增生增生的骨质压迫脊髓:可以手术取出增生的骨质。

  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状态,而颈椎病属于疾病;颈椎在长期慢性损伤的情况下,可出现颈椎间盘病变,韧带损伤,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等,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才能称为颈椎病。根据增生的颈椎对颈部神经、血管压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为5种类型:

  (1)神经根型:由于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颈神经根导致了相应的表现。发病率占颈椎病的60%。诊断要点:①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②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如颈、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③颈部活动动能障碍,尤其是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压痛、椎间孔压迫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⑤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

  (2)椎动脉型:增生的骨质压迫或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和供血不足。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0%~15%。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于头颈部位改变而出现眩晕、偏头痛、视力障碍、发音障碍、耳鸣、耳聋和猝倒者。②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常受限,旋颈诱发试验阳性。③颈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为增生的骨质及颈部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而引起,约占10%~50%。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胀、烧灼、疼痛、行走时有“踩棉花感觉”,身体重心不稳定,易摔倒。②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膝反射减弱,出现病理反射。③颈椎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椎椎管狭窄,造影检查有梗阻现象。

  (4)食管型:由于颈椎前缘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食管后壁所致。此型较少见。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年龄。②病人有咽喉不适、异物感、吞咽困难等症。③X线片显示有椎体前缘骨质增生。

  (5)交感神经型:增生的骨质压迫了颈椎两旁的交感神经。此型也较少见。诊断要点:①中年以上年龄。②眼裂一侧大一侧小,瞳孔不等大,有时视物不清。半边颜面部干燥,出汗少等。③X线片显示颈椎骨质增生样改变。
  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的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与扳法。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颈椎骨质增生症,轻则可见颈项不适,酸楚疼痛;重则可合并脊髓、椎动脉、神经根等受累而成为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出现相应的以下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症状:颈后与肩背部疼痛,有针刺样或触电样的麻木感;颈部活动受限,握力减弱,手指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等。手握不住东西。

  (2)脊髓型症状;此型最易导致瘫痪,多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笨重,感觉脚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手无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经型症状:视力模糊,眼睑无力,眼窝肿痛,流泪;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和血压高,肢体发凉,体温下降。遇冷肢体有针刺感,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头、面、颈部也可发麻或疼,耳鸣、耳聋、舌麻木等。

  (4)椎动脉型症状:头痛、头晕、脑缺血;头转向某一方位时,即感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突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无力或突然摔倒等。

  对于那些因骨质增生引起椎管狭窄的颈椎病患者,由于椎管变窄,造成管内脊髓神经和脑动脉长期受压,致使神经传导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脑长期供血不足、营养不良、逐渐萎缩、坏死、产生老年性痴呆,最终成为“植物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