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总称
(2009-03-17 12:08:41)
标签:
陈红银健康管理师中国营养协会 |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可分别归类如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五行学说还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情况。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中国古代的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首先,中国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养生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其次,五行结构中的生克学说是我国养生学关于人体机能整体调控机制的理论核心。五行学说在养生领域的具体应用,正是根据事物间的生克关系,通过五行调控来强化人体自我调节功能,使身体各种机能维持或恢复正常有序状态,最终实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的。
五行学说在探讨人体组织及其各自的功能状态时,实际上是把生命机体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加以考虑的。它所注重的是各种组织器官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把保持机体动态平衡视为人体健康的必要前提,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调节机制。这些都显然与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趋于一致。
所以:《人以天地之气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治痢疾时忌食油腥物;治疗胃病忌辛辣食物;治疗感冒就应以清淡饮食
为主;肝癌患者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等。
色.味与五脏相应:1.白色和辛味应于肺,2.赤色和苦味应于心,3.青色和酸味应于肝,4.黄色和甘味应于脾,5.黑色和咸味应于肾
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
1.白色应于皮, 2.赤色应于脉 3.青色应于筋 4.黄色应于肉 5.黑色应于骨
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吃对食物一身劲,吃错食物一身病
看起来非常简单,说起来非常内行,做起来非常困难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蔬,食养尽之,
食物有性味和归经的学说:
食物有寒、凉、平、温、热五种食性之分。 且有甘、酸、咸、苦、辛五味之分。
五味与五脏归经的关系 甘入脾经、酸入肝经、咸入肾经、苦入心经、辛入肺经
五味各具不同的医疗作用,
1.辛~肺~发散行气行血、 2. 酸~肝~收敛固涩 3.甘~脾~和中缓急补益
4.苦~心~宜泄燥湿 5.咸~肾~软坚散结的功能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根据气候、地区、劳动强度和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饮食,要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