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舌象诊病解析1

标签:
健康 |
分类: 手诊面诊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