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外校研究生经验交流——访曲柄睿、李阳
(2009-01-17 19:55:34)
标签:
考研就业曲柄睿李阳外保杂谈 |
分类: 教育 |
保送研究生为我们继续学习、深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对于它,我们要有怎样的态度,做怎样的准备?分别成功外保至北大、清华的曲柄睿、李阳两位同学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他们首先强调了对历史学的学习兴趣。保研的目的,是为了使有研究兴趣和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同学能集中精力学习、科研。如果对历史学没有兴趣,没有在历史学领域继续钻研的精神,那么应该做出其他的选择。保研绝对不是大学的唯一出路,也不是大学生最应该关注的。特别强调了作为师大历史系的学生,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将脚下的路踩得踏实,而不是从上大学开始就想着保研,想着一劳永逸的办法。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不应把精力浪费于考虑保研的事情上。所以所谓谈保研经验,只不过是交流一些学习经验,同时介绍一点保研的情况。
保研的基础是成绩
是否能够保研,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成绩。因此就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有学习目标,要做计划,然后要勤奋。”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精力集中于有意义的事情上。做这些扎实、细致的工作,把基础打好,为日后的科研做准备。“就像学武功得先扎马步一样”。
“每天基本上都是早上8点就到图书馆,晚上10点离开,然后10点到11点在教九接着自习,就是这样一个状态。从大二到大三一直这样,大一虽然没有这么紧张,但基本上是这样的节奏感,不会说让自己闲下来。大二可能就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得加快了,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
兴趣和水平是关键
选择外保还是选择内保,对于达到保研要求的同学,首先要在现有的成绩水平上对自己有一个估量。“外保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选择外保,实际上就是选择是否愿意为你向往的这个未来去付出的问题。如果以后真想从事这个行业,真想做这门事情,那就不妨去尝试。相对于外保,内保就比较有把握。”所以说,选择的关键是你的兴趣和水平。
要扩大视野就得要走得出去
要扩大视野,还需要经常“走出去”。“要善于利用各种学术资源,有选择的去旁听一些课程。一边开拓视野,一边了解各高校的学生状况。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北京的高校资源,时时与外界对话,而不是等到保研那一刻再想着去尝试外校。”走出去,无疑为扩大视野创造了条件,为我们日后的科研做了准备。
合理安排,并行不悖
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专业学习以外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安排好时间,最好能做到“并行不悖”。比如白寿彝史学论文,我们认为应该把它看作长时段的东西,时时准备材料、记录心得,日积月累。“并不是说白寿彝论文的明确截止时间是八月份,它就是八月份的事情。而要把它整个安排在一个学期,把它当做整个学期的事情,就跟跑步一样,每天跑一点,就肯定有一个好的结果。”
基础+科研=水到渠成
其实,保研的功夫应该花在平时。“首先要把基础打好。在有一定的基础、足够的能力以后,尝试搞一搞研究。选一些感兴趣的题目,写一些文章;逐渐先找一两个点,然后把这一两个点做深。我们始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视野,提高素质,而不是一直琢磨怎么保研。读研只是我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前进阶段,却绝不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等到准备充分时,再考虑保研的事情。在面临保研时,需要随时关注相关信息,按部就班,到最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春秋人文报》记者 徐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