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04
(2009-09-09 15:29:25)
标签:
教育 |
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岩层中留下的变形记录。一个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构造单元内部构造层的叠合数;其次是每个构造层的构造形态特征。
石门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燕山沉降带的山海关隆起东南缘。区内主构造方向近南北。自古生代以来,本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与断裂构造。
4.1褶皱
褶皱构造在区内较发育,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很难见到露头尺度的褶皱。
4.1.1柳江向斜面
柳江向斜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该向斜北起城子峪 ,南至石龙山,南林子一线,长达40km。东起娃娃峪西沟,张崖子,西到王庄,山羊寨一线,宽约8km 。向斜核部被中生代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但据资料,核部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中、上石炭统地层。地层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向,倾角一般在40~50之间,由于受近南北向逆断层和西侧岩体侵入影响等,使个虽地段,地层产状近直立或倒转,并使有的地层组,段缺失。东翼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炭统,二叠系地层所组成。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一般在10~25之间,局部达30左右。瓦家山即位于向斜核部。向斜的基底是与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不整合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性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向斜的北、东及南部边缘。柳江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发育有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侵入岩基,如响山花岗岩体和后石湖山碱性花岗岩体,它们在地势上构成高峻险要的山地。
根据构造形态特征,该向斜可分为东翼区,西翼区,北部义院口区及西南部上平山区。以向斜南部的韩家岭至北端的板厂峪一线向斜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东翼区,其他三个区位于西部。
4.1.2吴庄—花场峪背斜
分布于张赵庄以北、吴庄、花场峪一带。该背斜轴近南北向,出露长度约3.5km ,宽约1.5km。核部为徐庄组,两翼由张夏组鲕状灰岩,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组成。在花场峪以北,背斜西翼被花岗岩吞没。从延伸趋势看,该背斜在花场峪以北和张赵庄以南仍有断续出露,即吴庄—花场峪一带仅以该背斜出露较完整的一段(见图Ⅲ.1、2)。
4.1.3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柳观峪—秋子峪背斜分布于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北东向延伸,出露长度约1.8km,宽约0.3km。背斜核部在柳观峪以东由府君山组构成,沿裂隙发育有重晶石脉。背斜核部向北北东方向延伸到汤河以北,出露毛庄组紫红色页岩和粉砂岩,再往北褶皱轴逐渐倾没。在柳观峪以东,北斜两翼由馒毛组和徐庄组、张夏组组成,西翼被一条走向45°的断层切断。在汤河以北,两翼由徐庄组和张夏组构成。
4.1.4大洼山—老君顶不对称向斜
该向斜南起大洼山,北到老君顶,东自瓦家山,西至山羊寨,南北长11 km,东西宽约3km,即呈南北向延伸。向斜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产状较平缓,两翼由北票组煤系地层组成,黑山窑以西发育有上三叠统黑山窑组。该向斜是在古生代柳江向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性上叠构造,西翼被南北向挤压断层切割,北票组产状变陡,东翼也发育一系列北西向正断层。
4.1.5 拿子峪向斜
该向斜从拿子峪向北东方向延至板厂峪 ,长约2KM,宽1KM左右,呈北东向延伸。向斜核部为蓝旗组火山岩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北票组之上。两翼收由北票组砂子砾岩段组成。
4.2 断层
4.2.1西部地区
(1)南北向逆断层
(2)北东向断层
(3)北西向断层
4.2.2中、东部地区
(1)东西向断层
南刁部落—南林子逆断层
(2)南北向断层柳江向斜中,南北向断层的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故南北向断层主要为走向断层。其中延伸较远,较大的有两大条,一条是黄土营—安子岭正断层,另外一条是北林子—潮水峪逆断层。前者断层面西倾斜,倾角70°-80°,上盘由府群山组,馒头组,毛庄组组成,下盘由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组成,属正断层。北林子—潮水峪断层属逆断层,从潮水峪向南延伸到浅水营北村,北林子西侧,长达8km。在潮水峪 ,断层面向东倾,倾角近直立。下盘为亮甲山组,上盘为凤山组。但在石门寨以南,下盘则为张夏组,上盘为亮甲山组,表现为正断层性质(见图Ⅲ.3)。
4.2.3在溪谷中的断裂
经分析,本区曾经发生过至少三次的构造活动,首先是NS方向的断裂,其次是辉绿岩脉充填,并发生了错断,最后是闪长玢岩脉侵入,并也发生了错断(见图Ⅲ.5)。
4.2.4吴庄断层
经分析,此处为正断层,原岩是沉积岩,现一部分已变质为断层角砾岩,砾石的磨圆不好,棱角明显,推断形成原因可能为,岩浆侵入时收缩拉张形成了正断层。可见断层角砾岩,条带状结构(见图Ⅲ.4)。
4.3节理
该地区节理发育,特别是在断层面两侧以及褶皱地区,张节理和剪节理都很发育(见图Ⅲ.6,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