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山的几种鸟类

标签:
太白山鸟类拍摄 |
分类: 自驾旅行游记 |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较为丰富。初步调查有鸟类192种(其中繁殖鸟170种),隶属于13目37科,占秦岭鸟类总数的53.8%。在繁殖鸟总数中,属东洋界63种,占繁殖鸟总数的37.1%,古北界67种,占39.4%,广布种40种,占23.5%。可以看出鸟类区系成份中,东洋种和古北种大致相等,古北种比东洋种成分稍高,说明太白山在鸟类分布上的过渡性,与秦岭地区的鸟类区系组成是一致的。繁殖鸟中,有留鸟112种,占繁殖鸟总数的65.88%,夏候鸟58种,占34.12%。鸟类的分布虽与植被密切相关,随着海拔升高鸟的分布种类减少的趋势。重要的鸟类有: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血雉(Ithaginis crusemtus)、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金色林鸲,,蓝额红尾鸲,星鸦,松鸦以及杜鹃科、夜鹰科、啄木鸟科、雨燕科、山雀科等食虫鸟类,多为特产种和观尝鸟类资源,均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控制林木害虫的作用。
也给网友介绍几种我拍到的太白山鸟类:
1。星鸦
分布范围:古北界北部、日本及中国台湾;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中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亚高山针叶林。亚种rothschildi为新疆西北部天山地区的留鸟;macrorhynchos于中国东北兴安岭及长白山;interdicta见于辽宁、河北、山东及河南的针叶林;macella从华中至西南及西藏东南部;
hemispila于西藏西南部;owstoni在台湾。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偶成小群。栖于松林,以松子为食。也埋藏其他坚果以备冬季食用。动作斯文,飞行起伏而有节律。
2褐河乌
分布范围:南亚及东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300~3500米的湍急溪流。亚种tenuirostris为留鸟于天山西部、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极南部。指名亚种为留鸟于华中、西南、华南、华东并东北及台湾。
习性:成对活动于高海拔的繁殖地,略有季节性垂直迁移。常栖于巨大砾石,头常点动,翘尾并偶尔抽动。在水面游泳然后潜入水中似小。炫耀表演时两翼上举并振动。
3。蓝额红尾鸲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缅甸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繁殖于西藏南部、青海东部及南部、甘肃南部、宁夏、陕西南部秦岭、四川、贵州和云南的高海拔山区。冬季移至繁殖地域内的较低海拔处,部分鸟往南迁移。
习性:一般多单独活动,迁徙时结小群。从栖处猛扑昆虫。尾上下抽动而不颤动。甚不怯生。
4。鹪鹩
分布范围:全北界的南部至非洲西北部、印度北部、缅甸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
国及日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台湾以及青藏高原东麓的针叶林及泥沼地。7个亚种在中国有见--tianshanicus于西北;nipalensis于西藏中部;szetschuanus于西藏东南部及东部、四川、青海西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talifuensis于云南;idius于青海东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湖南及陕西;dauricus于东北;taivanus于台湾。北方鸟冬季南迁至华东及华南的沿海省份。
习性:尾不停地轻弹而上翘。在覆盖下悄然移动,突然跳出责骂旁观者又轻捷跳开。飞行低,仅振翅作短距离飞行。冬季在缝隙内紧挤而群栖。
5。赤胸啄木鸟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及华中,缅甸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带;ludlowi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北至云南西北部;tenebrosus为云南西部及中部的留鸟;pernyii于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南部至云南西北部;innixus于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地区及四川东北部。栖于海拔1500~2750米的阔叶栎树林及杜鹃林。
习性:取食低处,常栖于死树上。食花蜜及昆虫。
6。棕胸岩鹨
分布范围:阿富汗东部、喜马拉雅山脉、缅甸东北部、中国中部及青藏高原东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于海拔2400~4300米的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甘肃、陕西秦岭、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冬季往较低处迁移。
习性:喜较高处的森林及林线以上的灌丛。
7。黑喉石即(雄鸟)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日本、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的北部;冬季至非洲、中国南方、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stejnegeri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包括海南岛;presvalskii繁殖于新疆南部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至西藏南部及西南地区;冬季北方鸟南迁;maura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
习性: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
注:有著者将分布于北亚地区的亚种独立为西伯利亚石(JI)(Siberian Stonechat)S.
maura。
8。林鹨
分布范围:欧洲至贝加尔湖及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越冬在非洲、地中海及印度。
分布状况:亚种haringtoni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西部;指名亚种繁殖于俄罗斯。两者均南迁越冬。迷鸟至广西。通常罕见。
习性:喜林缘多草多矮树的栖息生境。
9。金色林鸲(雌鸟)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缅甸及中国西南,越冬至缅甸东北部、泰国北部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云南西北部。3月份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有记录。夏季见于海拔3000~4000米近林线的针叶林及杜鹃灌丛;冬季下至低地灌丛。
习性:作垂直迁移的候鸟,冬季多藏匿。
分布范围:中国中部至西藏东南部及印度东北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见于从大巴山、秦岭及岷山往南至四川西部、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亚种preswalskii分布于从甘肃北部祁连山区南至青海东部。常见于海拔1200~4800米所有森林类型的林下植被。
习性:结小群于开阔次生林及灌丛的林下植被及竹丛中取食。
11。红尾水鸲雌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的垂直性迁移候鸟,于海拔1000~4300米的湍急溪流及清澈河流。亚种fuliginosus于西藏南部、海南岛及华南大部,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亚种affinis于台湾,见于海拔600~2000米。
习性:单独或成对。几乎总是在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或停栖于水中砾石。尾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炫耀时停在空中振翼,尾扇开,作螺旋形飞回栖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或燕尾混群。
12。红隼
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为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空中特别优雅-捕食时懒懒地盘旋或斯文不动地停在空中。猛扑猎物,常从地面捕捉猎物。停栖在柱子或枯树上。喜开阔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