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氓》中的人物的评价--------张秋硕
(2008-12-13 23:38:40)
标签:
杂谈 |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者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男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无感情、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坏家伙。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人对他来说是劳动力和满足私欲的工具,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很热情,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天真,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出嫁之后,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但后来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他;然而“氓”却变了。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世态的愤怒。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
女主人公有着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的品格,当她与男人订婚后,对爱情非常真诚与忠贞。她登上颓毁的墙头,眺望意中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这表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她对“氓”的真诚以及地爱情的忠贞。“氓”将她遗弃后,思前想后,终于认识到男人的反复无常,品德恶劣。于是她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她遣责”氓”的恶劣品性,遣责他违反当初的誓言,果敢表示与之决绝。“氓”是个卑劣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的人物。开头他为了赢得女子的爱情,装出笑容可掬的样子,并信誓旦旦表示要与女子白头偕头。但当他占有女子后,就露出其卑鄙凶狁的本来面目,对勤劳善良的妻子横加虐待,最后遗弃了她。
这一结局在当时社会不但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女子落到的是“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女主人公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