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柜和酒客关于孔乙己的问答

(2009-01-19 07:42: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短文

    鲁迅小说的语言可谓千锤百炼,句中无余字,篇中有余味,善于少中见多,以少胜多。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不单是小说的叙述语言如此,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也体现了这一严谨的创作态度。下面试以《孔乙己》中掌柜和酒客的一段简短对话为例加以品味,以期窥斑知豹。原文如下: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取下粉饭,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这段文字主要由人物的语言构成,作者描写了掌柜和酒客“说什么”,而省略了他们“怎么说”,但丰富的内涵、真切的神态,全由精彩的对话透露了出来。

    先从内容上看。这段文字不是要写掌柜和酒客如何,而是通过他们的对话从侧面交代孔乙己因偷被打的遭遇。小说为何不从正面着笔?因为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舞台,他的偷是在酒店外,小伙计“我”不可能亲眼目睹,只好从酒客的口中得知,这是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巧妙;而且这样安排,也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更灵活多姿。另外,借喝酒的人三言两语,也反映出丁举人的豪强霸道、凶恶残酷。偷窃只要是不被发现,且有所得,就算是成功,自然勿须考虑其他,而“偷到丁举人家”是偷者“发昏”,旁人未料(“竟”字的含义),丁举人之有权优势得不可触犯由此得见。“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多么令人恐怖!不难想见通过科举考试爬上去了的丁举人是何等的心狠手辣、残忍无情。“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即是明证。罪恶腐朽的的科举制度把同是读书人的丁和孔划成了天渊之别的等级,后者因生计而“偷”,前者依权势而“打”,小说的深刻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令人折服。

    再从人物神态上看。鲁迅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其实,所引《孔乙己》中的一段对话也恰好说明了鲁迅也具备“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掌柜和酒客不是中心人物,不是主要人物,也不是重要人物,仅是背景或说陪衬人物,但作者用似乎不经意的笔墨即人物自身的说话,“描写人物的模样”,揭示人物的神态。“掌柜正在慢慢的结帐”,说话自然漫不经心,简短随意,心思主要花在结帐上,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只是问问罢了,不会有多大的热心。

    “哦!”——表明知道了“孔乙己长久没有来”的原因,不惊讶,不怜悯;

    “后来怎么样?”——表现出一点听故事的兴趣,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后来呢?”——想知道孔乙己断腿后的结果,看戏不怕台高;

    “打折了怎样呢?”——因酒客误会,追问一句,究根穷底的好奇心,也是不关痛痒的冷漠心。

    在此之前,掌柜还有一句话“还欠十九个钱呢”值得咀嚼。作者对掌柜的神态表情“不著一字”,然而一个语尾助词“呢”能“尽得风流”,细腻地传达出掌柜对“十九个钱”的专注和未能得到的惋惜;只是由一笔欠款而记起了孔乙己,商人的重利的性格本质也暴露无余。

    现在说酒客的答话。这个喝酒的人和短衣帮一样,冷漠无情、麻木昏沉,把不幸者的痛苦当作自己下酒的菜肴和无聊生活中的谈资,一副幸灾乐祸的神情。

    “他怎么回来?……他打折了腿了。”(不说“他不会来了”,偏偏反问一句,显出嘲弄和鄙视。省略号的含义可理解为酒客正悠闲自在的喝酒,不急于说出原因,故作停顿,而掌柜追问,才慢腾腾地说“他打折了腿了。”)

    “他总仍旧是偷(对孔乙己不满)。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对孔乙己嘲讽)。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和恐惧)”

    “怎么样?(顺承掌柜的询问而反问,对孔乙己表示轻蔑)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过程说得详详细细,不幸者点点滴滴的痛楚是说话人有声有色的故事)”

    “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怎样”,是对掌柜的反问应答,此处省略号可理解为说话人的停顿、思考)“谁晓得?”(反问的语气透出极度的冷漠)“许是死了”(简单的猜测算是给孔乙己的一生打了个句号)。

    最后说说掌柜和酒客的问和答。掌柜是不紧不慢的询问,采用的是询问语气,语句简短,态度冷淡。酒客的答话中夹有反问,其中“怎么样”“怎样?”两个反问句顺承掌柜的两个疑问句粘连过来,使问和答首尾相连,增强了节奏,避免了拖沓。另外,无论问话答话,都只是三言两语,却能辞约而意丰。鲁迅就曾经说过,安排小说的人物语言,从不写大段的对话。而且问话答话的前后绝无“陪衬拖带”,即作者不出面作任何提示,全由人物语言“将意思传给别人”,真可谓惜墨如金。鲁迅曾说,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孔乙己》是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看来,作者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是没有道理的。(1996.9.15/已见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残章断句
后一篇:想多读点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