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幻“未来主义”的思考
(2017-06-11 11:29:11)分类: 科幻世界 |
2014年5月10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中,吴岩教授做了《科幻未来主义的状态或宣言》的演讲,正式提出“科幻未来主义”的概念。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很可能改变科幻乃至世界的未来。
那么,什么是科幻未来主义呢?在解读科幻未来主义之前,先来看看另外三个科幻里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主义:
一、科幻古典主义。可以追溯到凡尔纳,其基本特点是科技幻想本身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比如《海底两万里》,洋洋洒洒20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只有三个半,对海底景色和潜艇“鹦鹉螺”号的描述是全书的重点。
三、科幻现代主义。就是将现当代文学的技法应用于科幻写作,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浪潮运动”的作品大多可以归入此类。代表作家,菲利普·迪克。
当然,这种分类并不绝对,彼此之间存在混合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事儿。根据刚才的描述,可以知道,这三个主义或者流派都历史悠久,历史悠久的负面意思就是能写的,都已经写过了,你以为是新的,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而已。换句话说,科幻又到了革故鼎新的时候。吴岩老师提出“科幻未来主义”,本意上就是为了给当前的科幻创作指出一条新路。
什么是科幻未来主义?简单的说,就是把未来学——未来学是诞生于20世纪中叶,以未来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新兴科学——把未来学的方法和结论应用到科幻写作中,使科幻更真实、更有依据、更有指导意义。这就是科幻未来主义?不是的,这样的描述是不正确的,至少是过于简单化,就像是把科幻看作是未来学研究成果的小说版本。
基于吴岩教授的演讲,结合我个人的阅历和见解,我斗胆从三观:“科技观、未来观、宇宙观”,三个意识:“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创新意识”等六个方面对“科幻未来主义”进行解读。
一.科技观
科技是什么?科技是现代神话,或者是魔鬼的帮凶,甚至就是魔鬼本尊?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还是老生常谈的所谓双刃剑?科技发展是否有规律?科技要什么?科技是人类是附属物,或者人类只是科技实现其自身意志的过程?人类该如何对待科技?是主动积极地推进?还是小心翼翼地观望?或者是不顾一切地反对?
对以上及相关问题的回答,大体上就是一个人的科技观。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科幻未来主义者有自己的看法。
在科幻未来主义者眼里,科技并非高高在上,只有智商超高的科学家才能发现和使用。他们更愿意把科技看做是有亲和力的朋友或者帮手,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是我们通往未来的必由途径和桥梁。
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人性之复杂正是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缪斯女神,而且,人性与科技息息相关。科幻未来主义者并不认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相反,所谓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其实人类六百万年来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而在变化无穷的世界里相对固化下来的行为与思维模式,而这些固化的行为与思维模式是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缓慢变化的。事实上,是科技塑造了人性,同时人性形成以后又决定着科技的走向。因此,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不能把科技与人性割裂开来,应该探索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寻找其发展规律。这是同时针对人类个体与集体的人文关怀。
科幻未来主义者从不否认科技存在弊端,但更坚信人类的整体富足有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确实需要反思,但绝对不能假借反思之名,对科技进行无限度的妖魔化。科幻未来主义者相信凯文·凯利说过的一句话:科技的利,哪怕只比弊,多1%,那也是值得去做的。
科幻未来主义者承认,在多数情况下,科幻是跟在科技后面,亦步亦趋,只有在极少数时间里,科幻能够越过科技的肩膀,穿透时间的雾霾,看到科技还没有来得及展现的美妙未来。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只要深入当今科技最前沿,就能发现可供写作的对象,多得不可计数。
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知识与想象并不对立,那种认为所掌握的科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受制约,因此主张少看书,少学习,只需要想象就够的想法是不对的。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最优秀的想象都是不自由的,都是受着种种制约的。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不仅仅是荒谬的,有时还是非常可怕的。科幻未来主义者主张科学地幻想,并不要求每个构思有根据,每个点子都要有出处,科幻小说需要三位科学家审查其科学性才能发表,但至少要求在同一作品里做到自洽,作者能够自圆其说。
二.未来观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吗?未来与过去、与现在有什么关系?是相同还是不同?哪些地方相同?又有哪些地方不同?
未来是个新事物。在过去,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没有未来这个观念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或者“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直到工业革命之后,进化论思想的推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由交通和通讯以及贸易连为一体,人们的视野忽然间变大了,世界观和时间观都得到了更新,才使人忽然明白:原来,今天和昨天已有不同,而明天又会与今天有所改变,那么明天的明天又当如何呢?更为遥远的未来又会有哪些变化呢?既然行星的轨道都可以根据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进行预测,那么,未来是不是也可以预测呢?事实上,这种想法也是催生科幻的因素之一。
对于未来,一种观点是轮回,即未来与过去没有什么区别,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会再次发生。一种观点是未来是现实的翻版或者变形。部分历史学说:一切过去史,都是当代史。他们喜欢到历史去寻找当代的对应物,甚至不惜曲解历史。对于部分未来家说:一切未来史,都是当代史。他们喜欢到科幻里去寻找当代的对应物,甚至不惜曲解科幻。
过去和现在都会在未来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然而,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未来一定与过去有所不同,也与现在颇为相异。科幻就是要找到这些不同,表现这些相异。借助未来学的方法、观点和结论,可以使找到不同和表现相异更为快捷、全面和准确,也就更可能在未来变成现实。
那科幻就是预言吗?不是的,科幻未来主义者并不认为科幻是为预言而生,更不会认为科幻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看是否精准地预言未来。预言准了,预言变成了现实,自然值得高兴,值得为之喝两杯;要是没有预言准,那也没什么,因为除了预言,科幻自有其他——比如娱乐、教育、美学和哲学等——的价值。
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未来会如何,与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密切相关。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而科幻的价值之一,就是使这些已经到来的未来,从实验室和研究所,从高深晦涩的论文,走向普通老百姓。与此同时,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预言的出现,完全可能促使预言的结果出现。因此,写作科幻,不但是普及未来,预测未来,而且本身就是在创造未来。
三.宇宙观
在科幻的语境里,世界这个词显得渺小,而宇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是比世界更辽阔更浩瀚也更难以想象和体悟的感知对象。对宇宙的认识,还会影响人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宇宙观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各种观点的集合。
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宇宙有着各自的想象,尽管他们的宇宙大多局限于一方天地。虽然那时的观测手段有限(以肉眼为唯一手段),活动范围狭小(一条河谷、一座岛屿、一片山地就是宇宙的全部),但是丰富而无羁的想象,使得各地的远古文明都有各自不同的因而趣味丛生的宇宙观。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是鸡蛋,是乌龟驮着的碟子,是一棵无限生长的树,是大神的一场无边无际的春秋大梦。
在今天,借助更为先进的观测方式,我们已经对宇宙有了更为准确和充分的了解。然而,知道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宇宙的未知之地还不计其数,而这些未知之地正是留给科幻,进行激动人心的自由创作的乐园。重新燃起人类对于宇宙未知的好奇,重返自由的宇宙,正是科幻未来主义者的责任。
宇宙观不但要回答宇宙是什么,还是要回答如下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吗?宇宙是可以改造的吗?宇宙的存在有没有目的?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为什么宇宙又会存在呢?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吗?或者是宇宙创造出人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宇宙的吗?是宇宙选择了人,还是人选择了宇宙?我们最终会掌握宇宙所有的秘密吗?
科幻未来主义者不是未知主义者,也不是神秘主义者,他们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宇宙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改造的。对科幻未来主义者来说,宇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认识的,另一部分是等待认识的。
对于科幻未来主义者而言,宇宙不只是地球,不只是太阳系,也不只是银河系,也不只是物质宇宙,而是整个已经观察到和尚未观察到的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主角冒险和探求真理的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小说和人类的将来完全可能变成现实。至于生命、宇宙及一切的其他问题,正是需要各位科幻未来主义者在作品中予以个性化回答的。
四.文体意识
对于文体的追求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淡化文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读者喜欢;一种是强化文体,刻意强调某种文体的特征。那么,对于科幻而言,该强化还是淡化呢?
这绝不是孤例。回顾科幻史,新浪潮运动是科幻作家主动出击,向主流文学靠近的一次文学革命。这场运动大约持续了10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在提高科幻文学地位,拓展科幻题材,创新科幻样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很快没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浪潮运动刻意回避科技,丧失了传统科幻的特色,不少新浪潮科幻写得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令人不忍淬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远离普通科幻读者,最终被读者所抛弃。直到八十年代初,赛博朋克崛起,才使科幻重新受到普通科幻读者的欢迎。
因此,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必须要有对科幻未来主义这种文体的主动追求。这种主动追求,不是照着方子拿药,必须一样不差地满足科幻未来主义的要求;也不是孤芳自赏,认为只有我这一派是科幻的正宗嫡传,别的科幻流派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更不是固步自封,关上门就科幻写科幻,与别的艺术门类没有关系。
首先,通常把科幻视为一种文学类型,然而这种说法没有体现出科幻作品的复杂本质。科幻不但外延模糊,甚至内核也不那么清晰。科幻未来主义者更愿意把科幻看作一种不同类型和亚型相交叉的文体或者领域。
其次,科幻未来主义者主张打开门来写科幻,将一切可以吸引读者的元素:冒险、恐怖、推理、哲学、动作、爱情……引入科幻,然而“海纳百川”,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明确“兼容并蓄”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这些被引入的元素,就像是花儿散发出的香气,其作用是把蜜蜂和蝴蝶吸引到花儿这里来,而不是闻了香气,这事儿就完了。香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花儿才是。花儿吸引蝴蝶和蜜蜂是为了繁殖,而科幻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把一个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新的创意传递给读者,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繁殖。
第三,科幻未来主义的本质是把未来学引入科幻创作。也就是说,科幻创作的核心必须是未来学指导下的科学与技术幻想。当然,肯定不是让各位作者机械照搬未来学的结论。世界上未来学也有诸多流派,各有传承,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比如中国的崛起,往往相左。科幻未来主义者要做的,是阅读不同未来学流派的书籍,分析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重演他们的推理,辨认他们的态度,学习他们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对这些观点、思想、推理、态度和方法,大胆地进行裁剪、迁移、整合,形成自己的一套未来体系,最后妥帖地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为读者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可供多元解读的文本。
五.读者意识
科幻未来主义者主张,写作科幻,必须有读者意识。
科幻是写人在宇宙中的未来。宇宙和未来都不能算是科幻的读者,只有人才是。科幻是为人而写。然而,人有很多种,科幻迷也有很多种。
科幻迷按照年龄分为青少年和成人,科幻也因此分为两种:青少年科幻和成人科幻。青少年科幻和成人科幻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按性别分,读者又有男女之分。那么,男科幻迷与女科幻迷的需要有什么不同吗?按是否结婚分,读者又有已婚和未婚两类。那么,已婚科幻迷与未婚科幻迷的关注点有什么不一样吗?按学历、按籍贯、按职业、按民族、按国别、按性格……科幻迷可以划分为无数的集合,各个集合里的科幻迷千差万别:有的是铁杆科幻迷,是科幻就读;有的是特定科幻迷,只读科幻中的某个系列;有的是广义科幻迷,科幻只是他阅读对象的一部分;有的是跟风科幻迷,只在某个科幻作品成为热门时读一读。
读者有很多种,需求也有天壤之别。有的说,让我笑吧;有的说,让我哭吧;有的说,让我思考吧。能让读者笑、哭和思考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那么,针对科幻,读者有什么要求?科幻能够满足读者什么样的需要?读者为什么要看科幻而不是其他呢?对个人,对社会,科幻有什么用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位科幻作者深究。
必须明确,写作科幻的目的不是放进抽屉或硬盘里,不是为了炫耀知识,也不是自恋自怜,更不是“孙子过来,老子讲个故事给你听”,而是为了发表和出版,与更多的人分享。因此,每个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必须要意识到,读者与作者是平等的,之所以你在写他在读,不过是因为“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罢了。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作者自己。
读者意识在科幻写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注重唤起读者的体验。与非虚构写作相比,像科幻这样的虚构写作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作者和读者都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因此作者难以细致入微地描写,而读者难以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作者和读者都没有被恐龙追过,怎么去描写和想象呢?但很可能被狗追过,把被狗追的感受“迁移”到被恐龙追上,事情就变得相对简单。这就是说,经历有不同,事情有不同,对象有不同,但情感体验是一样的。注重唤起读者的情感,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感受到作者想让他感受到的,哭、笑和思考,甚至超越作者,感受到作者也不曾感受过的,正是科幻未来主义所追求的。
受到最为大众化的关注,这是科幻未来主义者就出版而言的最高目标。如果是这些理想化的目标完不成呢?科幻未来主义者会退而求其次,主张作者必须寻找自己的特定的读者群。
六.创新意识
国外的科幻已经写了两百多年,能挖的金矿都已经挖光,重复别人的老路毫无疑问是没有前途的。幸好,科幻从来不是死水一潭,它是活的生命,一直生长着,变动着,演进着。毋庸置疑,每一次的科幻大繁荣都是科幻作家不因循守旧,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所带来的。
因此,科幻未来主义倡导:要让创新意识成为科幻作家的第一本能。
创新首先是解构,首先是破坏,要打碎传统科幻的条条框框,跳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二元对立,抛弃软科幻与硬科幻等过时观念,摆脱疯狂科学家妄图统治或者改造地球等老生常谈,避免科幻的过度寓言化与工具化,积极寻找科幻新路。
对于科幻未来主义者来说,创新的关键是进行建构性写作。不破不立是庸人,只破不立是枭雄,能破能立才是真正的大师境界。科幻未来主义者追求的正是能破能立的大师境界。
创新,可以从已有的科幻着手,寻找它们的漏洞,寻找它们的错误,寻找它们的不足,然后予以修补;创新,可以回溯过去,在科技史上寻找被忽视和遗漏的点子,然后予以呈现和展示;创新,可以深入当代科技最前沿,从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那里寻找灵感,然后予以拓展和延伸。
创新,可以从题材上入手,在机器人、外星人、太空船、恐龙和时间机器之外,在《基地》《沙丘》《天堂的喷泉》《鲵鱼之乱》《寄生前夜》和《银河系漫游指南》之外,在《终结者》《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和《复仇者联盟》之外,找到新的题材,找到新的科幻世界。
创新,可以从引入学科入手。儒勒·凡尔纳把地理学引入科幻,H·G·威尔斯把进化论引入科幻,阿西莫夫把推理引入科幻,阿瑟·克拉克把神秘主义引入科幻,萨缪尔·德拉尼把语言学引入科幻,罗杰·泽拉兹尼把神话传说引入科幻,弗兰克·赫伯特把生态学和宗教学引入科幻,厄休拉·勒吉恩把女性主义引入科幻,菲利普·K·迪克把心理学引入科幻,刘慈欣把社会学引入科幻……还有什么学科没有被引入科幻呢?引入科幻之后,这些学科又能发挥什么样的特别作用呢?
创新,还可以从文体入手,从主题上入手,从故事上入手,从语言上入手,从人物形象上入手……
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肯定不只这么多。科幻未来主义者认为,科幻的诞生就是为了创新,创新是科幻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幻,要让创新意识成为科幻作家的第一本能。
总而言之
对科技,更积极;对未来,更乐观;对宇宙,更了解: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本能一般的创新意识:这就是“科幻未来主义”。从本质上讲,一方面科幻未来主义努力重返科幻本源,找到科幻原本的魅力与光芒;另一方面,科幻未来主义并没有忘记眺望未来,努力创新,从多个方面寻求科幻创作的突破与建构,全力以赴寻找当下科幻创作的康庄大道。
以上解读,并非科幻未来主义的最终结论,更非科幻未来主义的唯一标准,只是我个人的浅见,行诸文字,是供大家参考、谈论、批判之用。目的只有一个,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作者还有科幻迷参与进来,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对科幻未来主义的内核与外延进行研讨,进而达成基本共识,最终使科幻未来主义从一种有价值的可能性,演化为与科幻古典主义、科幻现实主义和科幻现代主义并列的科幻流派。正如前文所说,期待产生行动,进而完成期待。我期待着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