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本来的生动性——写在《林甸史话》出版一周年
(2020-06-16 07:09:42)
由张鹰先生主编、三联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林甸史话》已一年了。再读此书,有几句话想说。
我与张鹰先生虽然都是林甸人,都曾在林甸读书,又都离开故乡到了哈尔滨,但以前并不相识。是十年前他与其子张立新共同谋划编撰《林甸往事》一书时认识的。当时我是省档案局(馆)长,他们查找与林甸相关的档案资料。听了他们要为林甸编撰一部历史题材的专著,我很感兴趣,也很受感动。
感动之余,当时也有一丝疑虑:历史题材的文章不好做,要查阅无数的旧资料,走访大量的知情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很多的时间精力,无异于大海捞针。有些专业部门都望而生畏,何况一位已近古稀之年的退休老人。
有志者,事竟成。十年过去,从《林甸往事》肇始,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由张鹰父子发动的近百人的共同努力,十余部专著问世。
此事已成黑龙江及大庆文化史学界一大盛事,诚可为功莫大焉。
至此,我已对张鹰父子刮目相看。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过去的事实的记载。我曾在《黑龙江日报》看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今天一过即为历史“。中国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曾中断,历史典籍和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但有一缺憾,就是再多的历史纪录,也无法反映历史全貌。旧中国有史以来的档案文献,基本以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为主。梁启超曾说过:”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的家镨。“
新中国的档案史志虽已完全不同过去,但也以”红头文件“为主,存在收集范围小、体系单一的弊端。而文学作品数量多涉及广却又存在真实性的问题。所以,大量能反映历史生动场面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无从记载。很多正史、档案有形而无神、有骨骼而少血肉。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鲜活而生动的。张鹰先生从点滴小事入手,或查档案,挖掘与林甸相关的史料;或寻访当事人,用亲历亲为的事实说话,记录林甸发生过的事情。不仅歌唱家乡,宣传林甸,而且补苴罅漏,做了专业部门难以做到的事,用大量鲜活的社会生活故事,还林甸历史的生动性。这也是这本书让一些林甸人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
林甸1917年建县,建制时间较短,历史文化积淀不多,这使她虽然年轻而富有活力,却毕竟显得老成厚重不足。近年来,在各级组织和有关人士的努力之下,林甸文化事业发展很快。但相比其他一些地方,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记得有一年参加县里的座谈会,我曾说过,”林甸利用温泉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路子走对了,也真带动了林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这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县名声鹊起。这种情况之下,急需补上文化建设的短腿。因为没有文化相佐的旅游业,只能是简单的热闹,难以做大,不能持久。“正因为如此,我才对张鹰父子为林甸文化建设所做的努力抱有极大期望,在各种场合宣传他们,建议县领导给以支持,也为其写了一些相关文章。当然,百余人为这本书提供资料、撰写文章,也均有此意。
从事文学创作难,从事涉史的文学创作更难,以一己之力查档走访编写加上动员大家参与直到编辑出版,一切从零开始,费用自掏腰包,可谓难上加难。
搞文学,搞史志,是呕心沥血的劳动。要秉笔直书,刚直不阿;要耐得寂寞清苦,无欲无求;要坐得冷板凳,常与青灯黄卷为伴。
这在浮躁喧闹的当今,还有几人能做得到?
张鹰退休多年,张立新从事电梯维修行业。他们家庭虽为小康,至多中产,绝非大富。能用这么多的精力财力做这件事,我不敢说他们有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至少是浓浓的乡愁,是对家乡林甸的热爱,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深深眷恋,盼望那片神奇的土地一天更比一天好——这还不够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