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就不足,让就有余(读书笔记)

(2019-05-26 08:54:56)
标签:

读书笔记

    让,从言从襄,主要是不争的意思。
    《疏》:“应受而推曰让。”《字汇》:“先人后己曰让。”
     在礼治社会,让是重要的行为规范。《左传》说:“让,德之基也。”“让,礼之主也。”
    《三字经》里“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孔子《论语·里仁》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皇甫谧《高士传》说:“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之,乃退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刑昺疏:“礼节民心,让则不争。”
  晋 葛洪《抱朴子》:“衣食既足,礼让以兴。”
    唐韩愈《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矣,礼让优先。”
    司马迁《史记·礼书》:”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资治通鉴·卷八十二》记载,晋武帝时的刘寔“志行清素”,他认为当时的风俗“喜进取,少廉让”,于是著《崇让论》,说“人情争则欲毁己所不如,让则竟推于胜己。故世争则优劣难分,时让则贤智咸出。当此时也,能退身修己,则让之者多矣,虽欲守贫贱,不可得矣。驰骛进趋而欲人见让,犹却行而求前也。”
人们从无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争就不足,让则有余。”而这争与让的一字之差,就在于为公还是为私、为人还是为己。正所谓私就纷争不断,公则天下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