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林甸温泉的二三事
(2017-05-20 08:56:35)
标签:
林甸温泉旅游文化建设家乡小康 |
近些年,林甸温泉名声鹊起。问起身边朋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的去过数次而不厌,张罗起来还想去;有的闻风而欲行,下个假期列日程。这是因为林甸县多年来倾力打造温泉旅游度假品牌,建设配套的相关设施,以温泉这个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了颇具影响四季适宜的集旅游度假疗养保健为一体的新型经济。林甸人津津乐道,外地人心向往之;温泉城人头攒动,街巷中车水马龙。一个贫穷闭塞少为人知的小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
温泉是什么?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地下涌出的自然水,泉口温度显著高于当地的平均气温而又低于45度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现在一般也把从地下抽取和人工加热配比的统称为温泉。
林甸温泉是从哪来的?
说起来和大庆石油有关系。
大庆油田开发以来,一直没有停止在林甸找油。1960年,石油钻井队进驻林甸县城,住在北二道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在县城东北边曾打出石油。消息一传开,我们都充满好奇地跑了去,到现场才见识石油那乌黑黏稠的丑模样。当时还没读过北宋科学家沈括首次为石油命名的《梦溪笔谈》,不知道“此物久后必有大用”那句话,只是觉得从地底下出来的这东西挺新奇。
由于数量太少不成规模,又逢钻井队一场大火,烧光了全部房舍设备,快入冬时就都撤走了。
1975年大庆又在县城北七公里处打井钻探,然后就把井口封上了。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连年干旱。尤其是春天,一场有效降雨都没有。西南风几乎吹走了土壤里的所有水分,不浇水不坐水啥也种不了。农民苦无水源,真是水比油都珍贵。有人说大庆封上的那口井是水井,于是当地农民七手八脚就砸开了封口,顿时热水喷涌而出,直冲向上两米多高,然后形成一蘑菇头状四下而落。然而,大家高兴之余,不仅知道水是热的,而且发现根本不能浇地,水流之处草都死了。
正当人们对它完全失去希望的时候,不知谁又发现这水可以洗衣洗澡,洗衣可以不用肥皂,洗澡感觉倍加舒适。很快,附近农民就开始用这水洗衣洗澡。那年代,整个林甸县只有一个国营浴池,我大体两周去洗一次,有些人可能一年只去洗一次,平时都是在家胡乱弄点热水洗一洗。有了这条件,去洗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仲夏时节,晴天时不仅附近的农民去洗,县城很多人也骑自行车甚至开汽车去洗。
你可能会问,这裸露于天的自喷的温泉和无人管理的自助的洗浴,怎么分男女的呢?
我告诉你,纯粹是随机的。或是十几个男的在里边洗,距离百米之外的路边上十几个女的在等。等得不耐烦了,说不上哪位年长些泼辣些的,喊了一声“上啊”,就硬挤了进来,免不了的那些男的就乖乖地退出。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到了人们忍耐的上限,路边男的同样冲了进来,于是水边又换了性别。后来我都是早五点前骑自行车去,那时基本没人,洗了之后回去再吃饭上班。
1982年,我当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四月初的一天下午,在县委大院里碰上县长王学彦,他说:“你抽时间下乡看看麦播进展怎么样,有没有啥问题?”第二天,我骑了办公室的一辆破自行车就去四合乡。快到温泉井的时候,车后轮没气了,我就推着走。忽然看到温泉井怎么不喷水了?我也没大当回事,继续朝前走。回来后,有一个周六下午没事,到县科委资料室看杂志。科委订的杂志多,我是经常去看的。过一会,科委主任迟泽文来和我唠嗑,他说到前几天内蒙阿荣旗有3`8级地震,我忽然想起那天看到温泉井不喷水。于是抽身返回办公室查日记,和他说的地震时间完全吻合。接着,科委立项,政府批准,在温泉井建了地震观测站。
我调出林甸以后,县里无力继续开发利用这个资源,又不能看着热水白白流走,就把温泉井和附近的土地卖给了省民政厅,他们建起了军转干部疗养院。这时,才对这热水做了化验,大家知道井深1492米,井口水温39`5——41`5度,清澈透明,富含锶、溴、碘、偏硅酸、氟等微量元素,完全可与鞍山汤岗子温泉相媲美。至此,割断了温泉井与人们的那种近乎荒蛮的关系,名符其实的温泉崭露头角。
疗养院建成后,民政厅聘请县民政局退休的局长张广学帮助管理。我去泡温泉时,他对我说:“我是乙型肝炎,喝这水一年多就好了,指标全正常了。这水含氟高,不能直接喝,要困一天再喝。每天下班,我还拎回一桶回家喝,做饭也用这水。”可见林甸温泉之神奇功效。
1996年,我在省委办公厅当副主任的时候,一天副秘书长打电话说:“你们老家县长来协调一件事,你也听听吧。”我到了他的办公室,见到县长周孝志、助理董玉春。寒暄之后,才知道是为利用温泉水生产瓶装矿泉水的项目而来。因当年合同约定温泉水归民政厅所有且有永久使用权,现在县里要用,人家不同意。于是向省委申诉,领导批给副秘书长办理。副秘书长听了县长汇报后,提个建议,说可让民政厅同意县里用水,但县里每吨给十块钱。县长觉得,我们用点水,也不影响你泡温泉,何况当年永久使用权的合约并不合理。他心里反对,嘴上却说我们回去再研究研究。话音未落,那脸上本无半点笑容的副秘书长一拍桌子,勃然大怒:“你他妈的这县长咋当的,这点事都定不了!”屋里空气骤然紧张,几个人面面相觑,就剩下了喘气声。当时我在那十分尴尬,虽然看的听的明明白白,县里的要求合情合理,可我又能怎么办呢。思来想去,站起来说:“咱们走吧,到点该吃饭了。”这协调会也就无果而终不欢而散了。我们三人在机关食堂吃午饭,县长还是心有不甘,愤愤不平。我说:“林甸不是划归大庆了吗(原属齐齐哈尔市),你们回去找石油管理局,挨着它再钻个眼子不就完了吗,还扯那淡干啥。”二人均表示同意。回去到石油管理局一查,相距不到一里地,还有一眼封存的井,只是埋在土里,井壁没有射孔,谁也不知道。嘿,这回谁也不用求了,找到,射孔,灌瓶,洗浴,同时上马。
此后,又在县交通公司院内打了一口井,用作冬季供热。陆续开发,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温泉经济。
前几年,县里邀我们离开林甸的人回家乡参观,就发展问题座谈咨询。我提出,“现在依托温泉发展旅游经济,条件具备,恰逢其时。但是,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做支撑,那样的旅游只能是简单的热闹,不可持续,没大前途。林甸建县还不到一百年,历史文化不足,一定要注重文化建设。要理解文化建设不是单靠挖掘历史遗留的东西,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像一个歇后语:有些东西是秀才们吃柳条子拉土篮子——肚子里编的。”对此,县领导很赞成。这几年,在县委、政府、各有关单位,特别是一些热爱林甸热爱家乡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之下,林甸文化建设真有了可喜的长足进步,使旅游和文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已经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值得期盼催人奋进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后一篇:一天,一年,一代,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