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疑之,则必求其解
(2010-06-29 14:34:43)
标签:
怀疑读书思考文化读书笔记 |
近日翻阅北宋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读之再三,觉得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遇事要敢于怀疑,更要刨根问底。
《石钟山记》这篇散文,以石钟山的石头何以独得“钟”名的疑问的产生,直到作者亲自到现场去探查研究,终于弄清了真相这个过程为线索,作了详细描绘叙述,线条清晰,语言生动,成为人们千余年争相传颂的散文经典。
比如开篇对石钟山的描写,说其“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正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这种对《水经》所记载的石钟山的解释引起了苏东坡的首次怀疑。因为人们都以为,“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到了唐朝的李渤,曾赴石钟山现场考察,“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于是李渤自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根据。苏东坡却认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李渤的解释很牵强,这使得苏东坡愈加不能相信。
直到元丰七年六月初九,苏东坡借送子苏迈到德兴做县尉的机会,终于自己到了石钟山。山中寺僧为了解释石钟山的来源,让小童用斧子在乱石间敲击,石头发出了硿硿的响声。对此苏东坡又一次表示了“笑而不信”。
趁明月夜,苏东坡与其子乘小船至绝壁下,亲临“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情境之中,终于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在港口,“有大石当中,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弄清真相以后,苏东坡分析了不详不可信的四种情况。一是郦道元虽然说得不错,但言之不详,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问。二是像李渤这样的士大夫,虽然也带着疑问到了石钟山,因为“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所以也不能破解真相。三是渔人和船夫虽然身临其境,什么都明白,但“虽知而不能言”。四是像寺僧那样以讹传讹,用斧子敲打石头以说明真相,只能称之为见识浅陋。
现如今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与时偕行,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旧框子,探寻符合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新思路,这就首先要有一种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有句话,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宋朝的陆九渊也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敢于怀疑,善于提出问题,是变革创新的前提.要用真功夫、苦功夫去作调查研究,甚至还要反复试点试验,以求获得真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绝不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就是见到了,还要刨根问底,就像《水浒传》里所说:“眼见之事,犹恐未真,耳听之言,岂能全信。” 不然的话,就可能像苏东坡批评的那样,因为浮浅或错误的判断而被后人叹之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