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兰陵】27.邓王山记
(2021-02-05 09:18:12)
标签:
兰陵民俗历史地理 |
分类: 文化兰陵 |
邓
潘兆宗整理
地理地貌
邓王山,也称俊山,位于兰陵县(原苍山县)城西北7公里处,面积2.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2.9米,石灰岩结构,属尼山山脉。西望抱犊崮(蒙山七十二崮之一)。北邻的长新桥水库,是中运河水系中东泇河支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支流发源于流井前后姚村,自北向南流入东泇河。1959年拦河修建水库,因坝址位于长新桥村西,故名长新桥水库。总库容2548万立方,兴利库容1350万立方,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邓王山在其内。向南经孤山,后缓下入县境南部平原地带。山体东西呈长条状,山的顶部基于平坦,面积约5万平方米(790亩)。北向群山峡谷,多受西北风影响,山顶常年日平均气温比山下低3度左右。
自然资源
邓王山(俊山)长久经历风霜雨雪冲袭,加之动植物生化作用的影响,陆续改变了山体岩石的形状。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有阎王鼻子、坐架子石、两板石、上马石、石场、石门、狼洞、王母石、龙抓沟、淌金洞、金蟾探海等自然景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邓王山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岩裂、溶洞,接受了大气降水的渗透和地下水的抬升后,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山泉,目前有神泉、桃花泉、养鱼池等山泉水池景点。
虽然《山海经》里记述的很多植物今天都不存在了,但在邓王山上仍然存有100多种。主要有黑松、侧柏、梧桐、柞、桑、桃、杏、柿、槐、栗、杨等乔木,以及山枣、黄杨、荆棵、构树等30多种灌木植物以及20多种草类植物。由此,邓王山植被与负氧离子含量都很丰富。优越的生存环境,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目前,在邓王山,野生兽类有狐狸、兔子、蟒蛇等;鸟类有斑鸠、喜鹊、乌鸦、猫头鹰、野鸡、杜鹃、金翅雀、叽叽鸟等10多种。每年春天来临,这里一片鸟语花香。山下土地种植麦、黍、豆、玉米等,山坡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当地人借此解决温饱不成问题。
志书记载
清乾隆二十五年修建的《沂州府志·卷二》“山川”中记载:“邓王山,县(兰山县——整理者注)西南八十里,上有邓王庙。一名邓山,左为石柱山,右为平山。”《沂州府志·卷七》“古迹”记载:“邓王城:县(兰山)志云:县西南八十里邓王山下有晒钱埠,无考。按:(鲁,编者加)隐公十年,(即公元前713年)公会齐侯于中丘(沂州府治地内,现临沂市有中丘路——整理者注)盟于邓。杜注:《路史》中记,(南宋罗泌撰,即大史之意),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村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成之大作。)黄帝臣邓伯温地,知其云中丘不远,今即同县,而又别无邓王之证,当即此地。”《路史·国名纪六·古国》同载:“邓:黄臣,邓伯温。鲁地。(鲁)隐十年,齐鲁盟处。”《山东省在地名辞典》解释:“邓王城,始建年代待考。遗址在今苍山县城,西北,贾庄乡政府驻地北3.5公里,邓王山前村东侧。”
史籍记点
邓王,传说众多,一为邓伯温,二为邓飞虎。
唐代陆德明著《经典释义》有一说,当炎帝后裔部落自相攻伐之时,在炎帝部族中,有一位名叫“温”的君长,举旗跨过黄河,率其部落臣服于黄帝的指挥,参与讨伐蚩尤的涿鹿之战。这位君长,被黄帝封为“伯”爵,封地在“鲁”亦称“邓”地,所以史称“邓伯温”。道教所称邓伯温为邓王,名燮,一字郁光,是伏羲太昊的次子。另外,《封神演义》中称其名为邓忠,《西游记》中称其为邓化。
有关邓伯温的封地史籍记载,在南宋罗泌著《路史》中有三处提到:一曰“黄帝乃暨力牧,神皇凤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氏转战,执蚩尤而诛之。”二曰“及率凤后,邓伯温之徒及蚩尤涿鹿之山。”三曰“邓,黄帝臣邓伯温,鲁地,隐十年齐鲁盟处。”
后世关于邓伯温的英雄神话,有著名的夸父追日神话和道教欻火大神雷公的故事,《封神榜》和《西游记》也有记述。
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外海北经·夸父逐日》,原文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先秦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所著《列子·汤问》中也叙述了相同的故事。
《道藏经》将邓伯温定位为“欻火大神”,有一套降伏恶魔的“捉魈法”,这样描述:“谨请欻火大神邓伯温,东南气,吹坛前,掐雷诀。其神,目中迸火,身上生火,肉翅。左手持火钻,右手持大斧,脚似鸡足。擒捉山魑恶鬼。”《封神演义》讲寿太师在黄花山收服邓、辛、张、陶四将,后来子牙封神,四将也都被封为雷部天君。道教传说雷部天将有三十六位,为首的就是欻火大神天君邓伯温。邓天君三目青面,凤嘴肉翅,左手持钻,右手持锤。至今,许多道观里还有他的塑像。
这个奇妙神话表现了夸父英勇无比的气概,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因有邓林神话之说,有人就将夸父形象演义为邓王邓伯温,至于什么时候邓王变成夸父,追赶太阳,仅是英雄史诗的神话传说而已,是后世对原始英雄形象的精神崇拜寄托。
《道法会元》一书这样记述:欻火大神邓伯温,名燮,一字郁光,是伏羲太昊的次子,因为有功被分封在邓墟。后来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封为河南将军。大神见黄帝得道升天,于是也舍弃官位入武当山修道,经过百载能随意升降。又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侵欺,以强凌弱,国王辅弻不能制御。遂日夜发大愿,欲为神雷,代天诛伐此恶逆,念念不绝,怒系冲天。一日忽变形如鬼质,状若蝙蝠,凤嘴银牙,朱发蓝身,左手持雷钻,右手持雷锤,身长百丈,两腋生翅,展开则数百里皆暗,两目放火光二道,照耀百里,手足皆龙爪。遍体烈火,骑赤龙。飞游太虚,吞陷精怪,斩伐妖龙。玉帝敕封其为欻火律令大神。光妙横天演真大元帅,总统三元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是为雷部三十六天将为首之神。在雷部天君中,邓伯温是一个鸟嘴双翅的形象,与现在见到的雷公画像并无大异,但在明代前却大有差别。明代之前描述大多为猪首形象,明中期后“鸟喙肉翅”逐渐取代“豕首鳞身”,成为雷公的标准像。
而今,邓王山上的神庙早已化为废墟,曾经供奉的邓王形象是人还是神,已无人说起,也无从考究。但史家和道家留下的邓王山和各路英雄的神话故事,却在人们世世代代的传说中升华。
民间相传
与史籍记载不同,邓王山前村退休教师傅宗真、葛秀忠、赵连起多年来搜集和整理的邓王山来历和邓飞虎的传说故事亦值得一听。在他们笔下,邓飞虎是山东曹州人,生于隋朝末年,受父亲指教,邓飞虎从小习武,十三岁时就能举弓射雁,将正在空中飞行的两只大雁射落。十五岁时跟随父亲参战,凶猛顽强,每战冲锋在前,杀敌无数,履建战功。隋炀帝昏庸,听信小人谗言,遂生杀害这父子之意。邓父获悉信息后,连夜带领邓飞虎逃脱,打算回到曹州避难。隋炀帝使官即带兵追来。几经拼杀,邓父为保护邓飞虎不幸战死。邓飞虎逃脱追杀之后,带领百来人来到俊山安营扎寨。为了抵御敌人继续来犯,山寨四面修起高墙。寨内住房、粮仓、灶厨、水池、议事堂一应俱全。四面寨墙留有射箭孔,寨墙四角建有哨亭。山寨的北、西、南三面山路险要,易守难攻。山寨东面为条状地带,地势较为平坦,称为外城,是邓飞虎操兵练马的地方,因此叫“跑马场”。他在这里杀富济贫,带领百姓开荒种地,深得百姓爱戴,被称为“邓王”。“邓王山”的名字由此而得。直到如今,邓王山上还留有“邓王城”“跑马场”遗迹。公元658年,大唐将军薛仁贵起兵征辽,因仰慕邓飞虎之名,便请求唐高宗将其招安,同他一起征战。战斗中,邓飞虎中敌箭身亡。在民间流传的话本中,邓飞虎在隋朝末年作为“响马”活动在鲁西、鲁南和苏北一带。他占山为王,杀富济贫,深得百姓爱戴。百姓都称他为“邓王”。后随薛仁贵征辽,立了大功。老百姓怀念他,把他的事迹编成各种演唱材料传唱。产生于500年前流行于鲁西南等地区的柳子戏,至今仍把《邓飞虎》作为保留剧目。
村名来历
邓王山前村得名已有百年。
清朝末期,朝权腐朽,进而引起军阀混战。老百姓不得安生,为了躲避战乱之害,荒山野岭便成了避难“天堂”。当时的邓王山已变得十分荒凉而又闭塞、贫穷。于是,先有黄姓和李姓两户人家逃难来到这里。幸有当年邓飞虎在山上留下的断壁残垣,略加整修便可以居住。时间不久,一位叫“陈牛子”的土匪看中了邓王山,强行霸占这里。他残害百姓,作恶多端。最早上山的黄李两姓人家不堪其害,搬下山来。外出时有人问及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回答“邓王山前”。后来,前来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渐成村落,“邓王山前”的村名便由此产生了。新中国成立后,村里人过上了太平日子,遂将村名改为“太平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县村名整顿,这里又恢复了邓王山前村的称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