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陵民俗】15.丧葬(上)

(2016-09-17 16:40:57)
标签:

送信

奔丧

入殓

分类: 兰陵民俗

                    葬(上)

旧时,依照死去之人的年龄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的丧葬方式。婴儿死去用谷草包裹,弃之沟壑或坟地不掩埋;幼年、少年夭亡,入小棺,埋小坟,不入祖林;未婚青年死亡,入棺,第二日埋入祖林。如果某成年人因故在外地死亡,其尸体不得运回家中举行丧礼,只得在村头空地上临时搭棚举行。

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死去,其葬礼仪式隆重、繁杂。大致过程如下:

报丧举哀

在人弥留之际给其穿上寿衣,亡后(也称咽气)将其停放在灵床之上,用草纸蒙脸,再在逝者口中放上一口米饭或一块银元,叫“满口饭”或“含口钱”。同时按男左女右的要求在逝者的袖子上套上一串“打狗饼子”,饼子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传说人去世后,灵魂要过恶狗山,如果没有打狗饼子,就会被恶狗撕咬。

灵床都要放在堂屋,床头正对着屋门口。灵床前要放上“长命(明)灯”“老盆(燃烧火纸的瓦盆)”、逝者牌位、“倒头饭”等,屋门口要挂上透亮的竹帘(或白布帘),儿女们扎白巾、戴孝帽、服孝衣,举哀守灵。儿女、媳妇及孙子女们守在灵床两边,男在东,女在西。当有人来奔丧吊孝时,孝子孝女们要哭起来,大的孝子还要边哭边在“老盆”里烧纸。

同时,亡者长子在同族长辈的带领下跪请一位德高望重的精通丧礼的长者前来主持并全权处理丧事,叫“执大宾”“大支”“大料理”;辅助大料理安排事务的人叫执事。执事有专门负责记账收礼的,负责灵棚奠祭的,负责厨房接待的,负责打圹抬棺材下葬的等。

待大料理与其他主要治丧人员到齐后,要挂上魂帛、魂幡,幡上串起与逝者岁数相等的纸钱,在门前或登上屋顶呼喊招魂,然后将纸马和死者的旧衣物送往宅外烧掉,这叫“指路”。 

逝者家中以及本家的大门都要用火纸贴门,称“封门”。同时,在逝者门前竖起“百岁纸”,即用白纸条绑在木棍上,纸条数目与逝者年龄相同。男女有别,逝者为男,百岁纸的顶部带尖;逝者为女,顶部带叉。 

“指路”后就要组织亲属为逝者泼“倒头汤”(第一次汤),泼汤时领路的是挑着灵幡的逝者的大长孙,中间孝子用木盘端着用黑布遮盖的逝者的灵位,盘内压上一定数量的草纸(火纸),同时拉起哀杖棍,后面是逝者晚辈亲属相随,哭泣哀悼。泼汤动身前要先向逝者行跪拜礼,目的地是本村的土地庙,去时不在中途停留,到了土地庙后,要对土地老爷行跪拜礼,同时点燃火纸,浇上米汤。回时,遇有十字路口都要继续向土地老爷行跪拜礼、燃火纸、浇米汤,回到灵堂前再向逝者行跪拜礼,再回灵堂守灵。泼头汤时,亲属不需穿孝服。

此后再泼汤时,晚辈亲属要穿孝服,俗称“披麻戴孝”,队伍前面多了“叭喇匠子”奏乐致哀。

在逝者去世的第一天晚上,大料理要召开治丧会议,研究安排丧礼的全部过程与各项事宜。诸如安排专人到逝者的亲戚朋友家报丧,俗称“送信”“撒信”,张榜公布治办丧礼各个岗位上的人选,商定餐饮标准,安排客屋与厨房,安排火化、打圹、举重(抬举棺材)等具体事宜。

“送信”是事主家派人上门去本族之外的亲属家,告知何时送殡等事宜。随着手机、电话的普及,人们往往先行打电话告知丧亡信息、何日去人送信等事宜;而接电话的亲属往往会回应道“我们知道了,不要再来人了”,以此简化仪式。

奔丧

逝者在外地的亲人接到噩耗后要火速赶回。儿、儿媳妇、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奔丧时,临到村头就开始大哭,一直哭到灵前。

必备用品

老盆。即用泥土烧制的黑泥瓦盆,放在灵床前面燃烧戳有铜钱印记的火纸。打制铜钱印记的工具叫纸戳子。丧礼所用火纸都要用纸戳子打印一遍。民间传说,死者到阴间去要花钱,将纸箔化成灰即为死者送钱,为使纸钱不被外鬼抢去,必须在瓦盆里焚烧。

倒头饭。也称“馅食罐”。人一咽气,称之为“倒头”。倒头饭即为死者提供的食物,是现煮的一碗半生不熟的小米饭,插上一双麦秸莛或秫秸莛,当作筷子,放在死者头前。民间迷信说法:有了倒头饭,死者在冥间就不会成为饿死鬼。

长明灯。也叫“引魂灯”“引路灯”“随身灯”。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边,刚刚去世的亲人必须借助于灯光的照明,才能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一般用黑陶瓷灯罐,也有用面蒸制的灯盏,内盛豆油,用棉花捻做灯芯,置于灵床前方,随时添油,昼夜不熄,直到出殡。

灵位牌。是用白纸叠做的纸牌,写上“某某某之灵位”,用两根筷子支撑,插在萝卜做的底座上,称“灵位牌”。灵位牌一般要做两个,一个放在灵床前面,一个放在土地庙前,留着泼汤时用。

倒汤罐。是用来装小米汤或大米汤的陶罐,瓦罐两边有耳,穿上粗麻绳,由儿媳妇(如儿子多个则由长子媳妇)或抬或提,专用来每天3次的“泼汤”。

入殓致哀

20世纪80年代至今,遗体火化普遍推开,旧时的入殓习俗也发生很大变化。现在入殓多是在举行丧礼的前一天送遗体火化,火化回来后把骨灰合放入棺材,即为小殓。

旧时的小殓主要是指为逝者穿好寿衣后,把逝者请入棺材。大殓是将随葬物品都放入棺材,再将棺材盖钉上,不再打开。

小殓之前要给逝者收拾干净,叫净面。

入棺之前要先扫棺,将棺材抬入屋内打开盖打扫,笤帚要用新的没用过的。扫过之后,要在棺材底部放上用七枚钱币组合成北斗七星图案,铺上褥子、垫上枕头后把遗体平稳地移入。入殓后,要保持棺材的平稳。

大殓又叫“入棺”。人死后并不立即入殓,主要是防止死者复活。在实行火化之前,都是在亲朋好友看视过遗体之后,将穿戴整齐的遗体直接放入棺材,用钉子将棺盖钉上“刹材口”,这叫“盛殓”。死者如为女性,入棺之前必须由其娘家人检查验尸,得到认可后,方能大殓。

旧时,入棺后往往不是马上安葬,而是停棺在家等候,叫“停棺”。一般停放七天,遇有特殊情况要停十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停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要把棺材移放到宅旁或园边的新盖小屋内,谓之“丘”。现代社会一般都是入棺后三天内下葬。

守灵就是指在出殡之前,孝子要守在灵床前,守灵的目的是尽最后的孝道。守灵必须早晚烧纸,朝夕祭奠。孝女除了早中晚三次规定的哀哭外,还要随着吊丧者的祭奠不时哀哭。按照传统习俗,守灵期间,男不剃头,女不梳头,寝苫枕块,啜粥吃素。在灵堂的地面铺上麦穰,孝子白天坐在麦穰中哀哭,晚上则在麦穰中睡眠。白天孝子孝女出去泼汤时,长子仍然留下守灵。

亲友来吊,守灵者先是陪伴客人一起哭,然后磕头谢孝。

穿戴孝服也叫“破孝”“戴孝”“穿孝”。死者亲属从第二次泼汤起,男的要戴孝帽,女的顶褡头,或者“首巾”,女儿穿“孝衣”,这就是“穿孝”。凡前来吊唁者都送孝帽、孝布者叫“大破孝”。只给闺女婿、侄女婿、外孙、外孙婿、外甥等人的孝帽、孝带的叫“小破孝”。

孝服序哀

按照古礼,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麻布的粗细区别,称之为五服。五服是通过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的。这种用不同的丧服表明个人的身份以及亲疏远近甚至嫡庶的做法,体现封建宗法礼仪与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男女有别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丧服相对简化。男子主要通过孝帽的细节来区分与死者的关系。孝子在丧礼中戴有麻辫的“大孝帽子”,光脚,束腰绳,俗称“披麻戴孝”。孝子的孝帽一般为一尺二寸白布折叠起来,前沿缝有麻辫,前面坠棉球,俗称“黏乎(棉花)蛋子”。父死棉球垂左,母死棉球垂右,父母双亡的钉两个棉球,死去一人的钉一个,也有直接把棉球缝在孝帽前沿的。

假如孝子有仁兄弟,或者死者有干儿子,干儿子(孝子的仁兄弟)们也要戴“大孝帽子”,沿边缝麻辫而不钉棉球。

其侄以及其族兄弟孝帽为“柿花”;其孙辈孝帽为“俩角”,曾孙辈孝帽角钉红布条,玄孙辈孝帽钉黄布条,谓之“轻孝”。逝者(本家族)的女婿、侄女婿和孙女婿、侄孙女婿要束孝带,女婿、侄女婿为白色,孙女婿、侄孙女婿为蓝色。

其孝女穿不缝边的孝衣,麻边白鞋,谓之“重孝”;女子的孝服主要有长而宽的白布,类似围巾,顶在头上向两边垂下,俗称“首巾”。死者女儿还有用白布撕成的“孝褂子”。儿媳、女儿的首巾要同棺长,侄媳、侄女为五尺,孙女辈为三尺。女的还要扎腿布,宽窄长短也依据辈份而定。

除了孝帽、首巾外,逝者亲属的鞋子也要缝上白布。如果父母一人死去的,孝子的鞋不幔严,留脚后,侄辈幔鞋头,孙辈幔脚腰。父母均故的,儿子幔整鞋,侄孙辈不变。除此以外,有的地方孝子的腰里系一苘绳,拖在地上,叫“孝绦”。父母均故去的,系的是两根;只有一人去世,系的是一根。

其他参加吊唁(俗称“烧纸”)的亲友一律只戴孝帽,吊唁结束离去时即可除去。

在丧礼结束后儿子要守孝,守孝日期长短不定。按照古礼,“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

家奠鸣哀 辞灵、装库

家奠是在丧礼的前一天晚上,是儿孙后代专门祭奠逝者的一种形式。家奠之前,先“请灵”,即请家里的宗亲之灵回家享用香火。孝子用捧盘捧着火纸折叠的牌位,上写“三代宗亲之灵位”,牌子上披有黑布,由执事人带领到村头的岔路口,烧纸磕头后回家,将牌位放在祭桌上,叫“请灵”。

祭桌上香炉里要燃香,烛台上点上蜡烛,灵棚两边挂上马灯,祭桌前放一块席,靠近祭桌放一装了麦穰的“口袋”(粗线编织的长袋子。现多用麻袋),祭桌后立一由秫秸和五色彩纸扎制的“钱库”(形似楼房)及金山、银山、轿、马、老少奴等。

家奠开始,唢呐响起,先是孝子们磕头,边哭边行三跪九叩或繁时(?)八叩礼。接着男性侄辈、孙辈,然后是女眷行礼,儿媳、女儿依序顺延。

最后是“装库”,儿女们边哭边用筷子将用金箔纸折叠好的“元宝”夹到“钱库”中。

家奠之后,便是唢呐乐队表演,吹鼓手拿出看家本领尽情表演。旧时,大户人家要请来戏班子唱大戏。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些富裕家庭请演员边歌边舞,表演费用多由逝者的闺女或女婿支付。

丧礼总哀

丧礼,古称凶礼,也叫出殡,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专指将逝者尸体从灵堂运出到坟地安葬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亲友吊唁、送盘缠、出棺(启灵)、路祭、安葬等。

丧礼举行前,要在灵堂前搭建灵棚,过去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俗称芦席)盖顶,现在由丧礼公司提供配套服务,灵棚中要安放祭奠桌案,上放香案、蜡烛等基本祭奠器具,桌案前放有供领祭人奠香时的护膝草袋,同时铺上一领宽约2米、长约4米的大芦席,供奠祭人行跪拜礼时叩头之用。灵棚前端两侧要挂有悼念致哀的挽联,如“事业已归先辈录,典型留于后人看”“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白马素车愁入梦,青天碧海怅招魂”等。

唁奠

民间也叫“烧纸”。亲友接到报丧后前来吊唁者,每门亲友一般分为男女两拨,男宾客直接哭着到灵堂奔丧,向孝子寒喧致哀后退出;女宾客吊唁时,逝者的儿媳妇要出灵堂跪拜,领她们到灵堂叙哀后,再由女执事领到客厅休息。听到哭声,唢呐乐队要马上奏乐迎宾。

男宾客奔丧后宾客开始登账,俗称登吊簿,即记上祭品、奠仪(现金)的数量,然后按先来后到的顺序由执事带到灵前祭奠,有祭品的要摆好后行唁奠礼。

过去唁奠礼主要有三跪九叩、九跪八叩两种形式。现在礼仪简化,关系亲近的要行正式的九跪八叩礼,简称八叩礼。祭奠者中如有孝子或陪棚人的外甥辈,外甥要先向孝子及陪棚人中的舅舅们作一个揖、叩一个头,表示对跪着舅舅们的问候与尊敬。八叩礼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领祭人到祭桌前立正站好,把先作揖、后叩头的礼仪重复四次;第二环节是领祭人第五次作揖后,跪到奠桌前为逝者上香、奠酒;第三环节,领祭人退回原位后,领众人重复第一环节的礼仪,接着领众人有序退出,由执事带至客厅休息。祭奠者要在上香奠酒后大声哭泣,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充分表达。在祭奠者磕最后一个头时,执事要朝灵堂内高喊“谢”,孝子要跪着以大声哭泣表示感谢。

关系较远一些的可以行简式八叩礼,也叫懒八叩,所不同的是在第三环节,作完揖后可趴倒一气连磕四个头,其它程式不变。现在也有行脱帽三鞠躬礼的。

孝子跪在棺材前左侧,哭迎奠者,叫“谢纸”。逝者的侄、孙辈要在灵棚左右两侧跪立,陪同祭奠者行礼,侄子辈的在上首,孙子及曾孙辈在下首,叫陪棚。

旧时客厅的墙壁上要挂上各家亲友致哀的布幛,上面写有“瑶池添座”(逝者为女性的用语)、“香山九老”(逝者为男性的用语)、“驾鹤荣归”等致哀文字及亲友姓名等。待宾客坐满客厅时,为一拨。有时家族大,亲戚多,宾客用餐要坐好几拨。执事下令厨房上菜上饭请宾客用餐。用餐时,唢呐队要到逝者女婿、侄女婿所坐桌前为其奏乐,女婿们要送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酬金。上齐菜后,逝者的儿孙在执事带领下,到客屋给就餐的吊唁者磕头,这叫“谢菜”。在执事高呼“谢”的时候,就餐者中的首要宾客要停筷、起身,表示答谢。餐后不参加“候送”(跟随送葬队伍至墓地待逝者下葬后方能离开叫候送,也叫后送)的便可辞别回去。候送的宾客多为逝者的女婿、侄女婿、外甥等近亲属。逝者若是女性,娘家门上的亲属也要参与候送。

丧礼期间治丧人员与亲属用餐,一般为四次,即丧礼前一天的晚餐,丧礼当天的早餐、中餐与晚餐。丧礼当天的晚餐,逝者的儿孙要在执事的带领下向所有执事人员行跪谢礼。

 

参加“烧纸”吊丧的人避讳在这期间到丧主近门以外的别人家串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