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赴四川赈灾期间在绵阳某驻军医院看望骨伤灾民。
“记住我们区别于世界上所有人群的两个骄傲:一,同其他穿过校官军服的人相比,我们有放弃政府安排的非凡勇气!二,同其他搏击市场经济的人相比,我们有青春献给国防的光荣历史。”
以上文字是1月26日我发在退版的第一个帖子,这不足百字的贴子阅览人次及跟帖、顶贴者之多,可以说罕见。那个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5个月之后的四川灾区之行,出自一名记者之口的一句话,会让充满革命豪情的我大吃一惊,其打击程度不亚于当头一盆凉水,甚至可以说当头一记猛棍!
这名江苏记者到四川是为了采写抗震救灾的报道,对于我们用退役金购买骨科特效药救助灾民的行为也颇感兴趣。我向他介绍了有关情况,希望报道的对象是退役军官这个群体,包括参加这次行动的南京、成都和绵阳战友,他态度坚决地说不可能。我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他面有难色地回答,上级宣传部的一位领导在会上交代,有三种人不能报道,一是开马自达(南京街头违章拉客的残疾人三轮)的,二是出租车司机,三是退役军官。
“我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怎么在你们的眼里就成了社会的阴暗面呢!”记者看我说得义愤填膺,摊开双手表示无奈:“告诉你,我就是写了稿子也出不来的!”
那天晚上,从网吧回来躺上床的我一闭上眼,那“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的战友之歌就回响在耳旁。睡不着,睁开眼,那白色的房顶突然变成了一幅宽大的银幕,映现出退役战友心系灾区的一个个动人场面……。我想啊,想啊,如此光荣的群体,如此可爱的战友,我们究竟怎么了?对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也无人来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个群体,退役后的我们在许多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为了防止大家误会,我在此特别注明:这个“还不够好”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
记者的那句话语让我更期盼这个集体的同舟共济,发愤图强。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整体的形象,我们中任何个体都不会有与自己的光荣历史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在此,我要帮着重庆战友、北京寒锋等有识之士呼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党和国家看到我们这个群体的觉悟,让军队为培养出我们这样的干部而自豪,让社会注意到我们这个群体的存在和价值,将渐渐滑落到边缘的自主择业退役军官的公益形象上拉回到主流社会(摘自北京寒锋之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