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庄子“生死齐一”的重读

(2009-09-10 20:29:06)
标签:

哲学

死亡意识

分类: 论文集

    自古以来,哲学史上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始终未曾停息过,直至今日,人们又针对安乐死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我个人觉得,生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牵扯到生命主体的终极利益的社会伦理问题。孔子曾跟他的学生贡子探讨过生死问题,他告戒他的学生,提出“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劝告世人,重视生命的质量,将死亡悬搁起来,存而不论;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是死亡的练习”,他从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死捍卫自己的思想中认识到,只有那些不断专心致志练习死亡的智者,才配称真正的哲学家……对生死问题的讨论智者见智,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下面就只针对庄子的“生死齐一”的观点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庄子生死观点的形成主要是他的“齐物论”在伦理学上的应用和发展。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为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固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这段就是庄子著作中对“齐物论”的阐述,他认为一切客观标准都不存在,一切都是随主观而转移,是相对的,从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一切都一样,不分彼此,即“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从而提出“生死齐一”的观点。

    庄子认为,作为生命主体的具体个体,要做到安于一切变化,不为生而特别惊喜,亦不为死而过分悲伤,这种豁达观念的核心无疑使人之生与死一致,即生与死无任何区别,不过是万物随时发生的两种变化状态,而且此生则彼死,此死则彼生,无穷无尽,没有完结。此外,生死亦为一体,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即为死,死亦为生。

    这种“生死齐一”、“生死一体”的观点意在告戒我们:一物一人之死,同时就是另一物一人之生;而此一物一人之生,亦为另一物一人之死。从个人生活的范围来看,有确定的生和死,;而从道的立场、造物者的角度看,则生死首位相接,循环不已,从而无生无死,生死齐一,生死一体。

    伊壁鸠鲁认为“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不会降临,等到死神海因亲近自己时,我们又不存在了。其实,相对于死,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和死其实是人生过程中的两个盲点,都是不存在,可人们往往在新生命降临之际兴高采烈,而面对死亡,则是痛不欲生。不存在和业已不存在我们应视为相同,不应厚此薄彼,死后的不存在和生前的不存在,实则毫无差别,我们在未出生前,不知已经经过多少世代,但我们绝不会对它悲伤,那么死后的非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痛苦的呢?人们之所以喜生哀死,主要在于对死后虚无的恐惧。然而每一个生命主体的降生都是由上辈的偶然结合而成,并非生于虚无,因而,那些鼓吹“生命本来自于无,亦将归于无”的观点还有待商榷。

    死亡是个体生存意识的彻底毁灭,但并非意味着对死的思考将毫无价值。对死亡的反思,即死亡意识的生成,使我们能够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遭遇,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现实中的死。依我看来,对死的反思尽管徒劳无益,却并非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死而后生,“向死而生”,在死亡中寻求善生之道、应死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