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岛:旅游高尔夫营销的启迪
(2012-04-26 08:00: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golf |
在中国高尔夫的版图中,旅游型高尔夫球场的比例不少。比如地处著名风景区内的黄山松柏、庐山国际、武夷山风景等高尔夫球场;又比如说远离中心城市的一些度假胜地的球场:三亚、北海、秦皇岛等多家球场,大概都可以列入此类;再比如云南的许多球场:丽江的玉龙雪山,大理的苍海,西双版纳的野象谷,应该也都可以列入旅游型高尔夫球场的行列。
所谓旅游型高尔夫球场,一般而言,通常都地处风景胜地,但却远离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当地的高尔夫人口稀少,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因此,不得不把市场营销的重点和中心放在外地的高尔夫游客上,从而形成以旅游度假为导向的高尔夫市场格局。
还有一些旅游型球场,其实本身并非具有独特的自然或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却通过资本的力量,选择低成本获取城市远郊土地进行成片开发,从而依赖理念和资本的结合,打造一个非自然形态的、业态丰富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样的旅游度假胜地的形成,高尔夫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地处昆明远郊的寻甸天湖岛高尔夫球场,便是这样一个旅游型球场。
天湖岛占地38平方公里,规划108洞,共计6个标准球场,旅游业态包括高尔夫、马会、温泉SPA,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房地产别墅开发,其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如同所有的此类开发模式一样,通常打头阵,首先开发建设的项目一定是高尔夫球场。因为这为打造大的环境效果,形成高端品牌效应起到了“一石双鸟”的作用。
天湖岛球会亦是如此。2006年,球场动工建设,2008年底,一号球场建成对外开放;2011年5月,二号球场试打。
应该说,这两个球场,无论从设计还是建设的水准来看,都是相当不错的。一号球场占地1900亩,球道全长7100码。发球台、球道、果岭均采用本特草,球道设计充分依仗了自然的先天优势,在尽情享受自然的鬼斧神工中体现了球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二号球场平均海拔2000米,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和壮美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风光独特,原生态环境,对球手而言,不论是气候、体能还是海拔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和难度”。
然而,球场设计和建造的水准只是奠定了球场的一个良好的基础,如何营销,尤其在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够畅达的区域,让球场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保证球场的正常运营,无疑对球场经营者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天湖岛球会,在营销上的一些策略,可为旅游高尔夫球场的市场推广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
2010年,球场营销创造了一个奇迹,在交通极不便利,其它配套设施极不完善,业态单一的情况下,实现了5400万元的销售收入。其核心的营销策略就是在北、上、广、深等高尔夫发达地区,重点推广一种旅游会籍,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把球友吸引到天湖岛体验,感受它的投资价值和未来增长空间。
首先,这是一种终生权益的旅游会籍产品,但每年只可享受20天会员权益,可视为一种度假型的非完全权益的会籍,从开始设计的36洞权益扩大到后来的54洞权益,价格也从最初的6.8万元逐步升值到10.8万元,从而给购买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只能是非云南籍的球手才能购买这种产品,其目的就是不至于影响正常会籍的销售(售价为22.8万元)。这种价格相对低廉的会籍对于度假型的球手而言还是有吸引力的。
其次,为了增加球场的附加值,球会在北、上、广、深地区通过互惠各建立了3-4联盟球会,从而改变了球会产品单一的窘态,让购买会籍的球员提供了畅打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第三,加大了销售力度,尤其是通过高额返点拓宽并强化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人员以及销售合作单位的积极性。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所谓“事在人为”,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这种不同于常态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使得养在深闺的天湖岛球会在昆明乃至于云南的旅游高尔夫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