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尔夫周刊》的若干回忆和断想
(2011-02-25 09:14:46)
标签:
体育沈金慧深圳高尔夫周刊洞高尔夫球场杂谈 |
分类: golf |
做最好的自己
——关于《高尔夫周刊》的若干回忆和断想
一
认识《高尔夫周刊》是在2000年,那时,我刚步入高尔夫行业,自然生疏、懵懂,但充满着好奇,并立即喜欢上了这个在社会上毁誉交加,被好事者称为“绿色鸦片”的新兴产业;而《高尔夫周刊》也是刚刚问世,发行量不大,影响自然也小,编辑的水准和版式的设计都显得青涩,但整个团队有一股干事的劲头,蓬勃向上,冲劲十足。一次,在圈内人的聚会中,周刊的总编辑沈金慧得知我的教育背景是学中文的,被称为华侨城的“才子”,便力邀我担任周刊的兼职记者,我也觉得这是接触、了解、熟悉高尔夫行业里人和事的一个便捷的途径和好机会,便欣然应诺。于是,便有了与《高尔夫周刊》最初的接触和了解,便有了一个兼职当记者的机会,便有了《一个人和他的高尔夫世界——访深圳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蚁民》、《“绿色”成功的秘诀——访深圳龙岗绿色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邓戈平》等文章刊登在《高尔夫周刊》上,我也因此与《高尔夫周刊》有了不解之缘。
二
2002年2月,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深入学习和了解高尔夫产业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我踏上了去英伦三岛“盗火取经”的征程,赴高尔夫运动发源地——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的爱姆伍德学院进修高尔夫管理。回国后,又受命参与深圳东部华侨城的筹建工作,担纲主持体育公园云海谷36洞高尔夫球场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我在这个被誉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圳城市名片”的华侨城集团大型综合旅游项目——东部华侨城整整工作了五年半,之后,又被派往云南昆明主持建造由尼克劳斯设计的36洞球场,工作非常繁忙,自然无暇再担任《高尔夫周刊》的兼职记者了,但与周刊的接触始终没有中断,不管工作再忙,周刊若有重大的活动,我都设法前去参加和捧场。我参加了2008年12月在深圳碧海湾球会由《高尔夫周刊》主办的首届高尔夫总经理论坛,那三天的“头脑风暴”让我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我还参加了2010年3月在武夷山球会举办的第二届高尔夫总经理论坛及“地标球场”的颁奖活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武夷山的迤逦风景,更有论坛上精彩的对话、坦诚务实的会风以及周到的服务,我知道,这是周刊团队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对于《高尔夫周刊》,我更是情有独钟,无论身在何处,都在第一时间找来阅读,从中,既通过精美的图片,感受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又在富有张力的文字中,得到了一种阅读的快感,这是一份很用心、很专业、很有内涵的专刊。我们发现,《高尔夫周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奋斗,已经从一棵幼苗长成为一棵大树,风姿绰约,摇曳生辉,在中国高尔夫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
“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李开复的一句名言,也是这位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家走向成功的最好注解。
不是简单的“NO:1”似的最好,而是让自己做得最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遗余力地做最好的自己。也许你只是普通的一个小兵,但却可以让一个小兵成为世人的楷模,比如雷锋;也许你身患残疾,身体有许多缺陷,但却活出了生命的精彩,比如海伦-凯勒;也许你只是一个护士,没有丰功伟绩,却获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怀念,比如南丁格尔。
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这是一种人生定位的极致。
其实,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一个媒体亦如此。
《高尔夫周刊》多年来的努力和奋斗,似乎正是这种“做最好的自己”理念和定位的践行者。
也许就资金实力,就机构背景,甚至就专业素养而言,《高尔夫周刊》在业内都很难说是属于“第一阵营”的那一类,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究其原因,就在于做事专注,用心,努力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限。比如,其栏目设计上切合产业现状,针对性很强,无论是《产经》、《球技》、《装备》还是《发现地标》版块,都可圈可点,尤其是深度报道,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以及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上,把握的分寸感很好,所以,很耐读,也很受启迪,自然也就受到阅读者的广泛欢迎。
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于年复一年的奋斗,在于点点滴滴的努力,在于事无巨细的坚守,在于不断超越的信念。
周刊的朋友们曾跟我讲过他们寻找“地标球场”的故事。每年,他们都会花上一两个月时间,开上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到全国各地去看球场,有时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球场,甚至会开上一千多公里,这样的辛苦,他们说,是为了真正地深入、了解和考察球场,而不只是仅仅依赖于球会提供的网上或书面的文字资料。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筚路蓝缕、脚踏实地的开创、坚守和坚持,才能真正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抱负。
这本《高尔夫球场的定位和营销》就是近年来陆续发表在《高尔夫周刊》上相关文字的集锦,内容丰富、充实、厚重、耐读,针对性强,既有教科书式的理论阐述,又有实战技能的案例分析,既有一线经理人的采访实录,又有专家学者的专栏评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战性和可读性。其实,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球场的定位和营销”,涉及的面十分宽泛,比如说球场投资涉及的选址、市场分析和财务评估;比如说俱乐部与球会的名称之争;比如说球场设计的要点和处理的方法;比如说球场环保问题的是是非非;比如说投资商与职业经理人关系的处理及沟通的技巧……等等,等等。既可以是高尔夫初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也是投资商介入高尔夫产业的一本实战性的参考书,更是职业经理人案头必备的商战指导书。
这是近年来不多见的一本关于高尔夫产业发展和实践的“百科全书”式的菁华荟萃!
这是《高尔夫周刊》多年努力和心血的结晶!
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高尔夫周刊》的同仁们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