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一次关于幸福指数的诠释

标签:
拉祜族佤族篝火幸福指数布朗族双江旅游 |
双江:一次关于幸福指数的诠释
夜色降临,一钩新月悬在空中,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驱车前往双江县勐勐镇参加一个拉祜族、佤族村落的篝火歌舞晚会。朦胧的夜色中,极目远眺,建筑形式别具一格的拉祜族、布朗族、佤族村寨,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山间坡地上,远处村落里的灯光如萤火虫一般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空气格外清新,我们甚至能从空气中嗅出一种甘甜的味道,这对我们这些现代都市人而言,是久违的,也是奢侈的,当然,更是幸福的。
双江,因澜沧江、小黑江双江汇流而得名,是云南省临沧市下属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它的县名长度可能是全国之冠,全称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一个民族风情独特的边陲县城。
我们前往的勐勐镇就是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镇,这里有一个特别的民情风俗,每隔一段时间或者特别的日子,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分民族聚集在篝火旁边歌边舞边喝酒,如同节日一般。近年来,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勐勐镇在千福村建了一个文化广场,每到周末,都有一个篝火歌舞晚会,以拉祜族、佤族风情歌舞为主,从而形成了双江旅游的一个特色产品。
置身于一堆堆篝火旁,聆听着由葫芦丝、三弦琴、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的民歌舞曲,踏着不同节拍、韵律,浸润着不同民族文化滋养的舞步,喝着由当地苞谷酿制而成的高度白酒,与身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老人、小孩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你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更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受。
与我同去双江考察旅游的商界朋友李总,是昆明的一个茶叶经销商,身价数千万,平时不苟言笑,此时却被篝火晚会的现场气氛所感染,只要乐曲声一起,他就出现在民族集体舞的行列中,有板有眼地跟着带舞的演员一招一式地学习,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是大呼过瘾,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感慨地对我说“其实,上帝是公平的,你看这些村民,别看他们裤兜里没多少钱,可日子一定比我们过得开心和快乐,幸福指数比我们高。人,其实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我深为认同这种观点,并感慨于这种感慨!我的朋友圈子中不乏富人和高官,可坦率地讲,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幸福感”的还真不多,其中,固然有商场、官场这些人生“名利场”环境险恶、人心叵测的客观因素,最重要的,我认为,还在于官场或商场中的不少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远甚于精神的追求,或者说缺乏一种在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上寻求平衡的理念和方式,有的甚至在物质和权利的追求上不择手段,以一种践踏人类文明道德底线的方式攫取财富,以至于走向疯狂和灭亡。
在物质的追求上走向疯狂的人,一定是不会有幸福感的。
因为我所理解的所谓“幸福感”,是在与他人的对应关系中形成的,是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中形成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其实十分有限,无非是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所以,“知足者常乐”是一句永恒的真理,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才能善待自己,才会有“幸福感”。反之,“以邻为壑”、只索取不回报,只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感。
由此想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理论,他把快乐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
想到《论语》中对于孔子的学生颜回有关快乐观的描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想到眼前的场景,想到篝火旁欢乐的人群,其实,幸福和快乐有时真的很简单,只是一杯酒、一首歌、一段舞……
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而在边疆民族地区,篝火让人联想的更多的是艺术和歌舞。
篝火旁翩翩起舞的拉祜族姑娘
如痴如醉的伴奏乐师
给嘉宾敬酒是篝火晚会上一道必要的程序
美丽的拉祜族姑娘
酷似洋娃娃的佤族小孩,闪光灯下,皮肤显得很白净。
听敬酒歌,喝交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