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旬老人的女排情结
(2008-08-26 20:32:39)
标签:
杂谈 |
一个九旬老人的女排情结
——写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之际
恢宏、壮丽、神奇甚至堪称伟大,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之为“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24日降下了帷幕。在浩如烟海的奥运评论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这样一句话:“中国女排,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此也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期待”。
说起中国人的女排情结,我这里讲一个九旬老人的故事:
他,出生于1917年,湖南衡山人,退休后在深圳华侨城生活了15年。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老人,不喜欢坐汽车(因为晕车,以至于来深圳15年居然没有到特区以外的地方去过),不会骑自行车,退休前对任何现代体育运动都不敢兴趣,更谈不上参与,唯一称得上体育锻炼的大概只能是走路了。在湖南的时候,无论是出外办事还是探亲访友,只要时间允许,哪怕是一、二十公里远的地方,他也是走着去,他说不喜欢坐车,走路清爽、自在,这也许是他身子骨一直硬朗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中美女排决赛的电视转播,彻底改变了他的兴趣爱好。
当时,因为奥运期间正值暑假,孩子们放假在家,奥运会的比赛便天天追着看。中国女排小组赛时曾以1:3输给美国女排,决赛时两队再次相遇,自然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老人被拉去看电视转播。最后,中国女排以3:0完胜美国队,赢得了中国军团分量最重的一块奥运金牌。
这次比赛,让老人从此成了中国女排的铁杆“粉丝”,在他的心目中,中国女排姑娘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中国女排参与的比赛是最值得期待的。
20多年来,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比赛,无论是奥运会、世界杯、亚洲杯还是国内联赛,只要有中国女排参加,只要电视转播,哪怕是深夜,他都要定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排球在屏幕前飞来飞去,看着女排姑娘拦网、扣杀,为她们的胜利而喜笑颜开,为她们的失败而黯然伤神。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七名,国内嘘声一片。我对他说,中国女排不行了,今后女排的比赛没什么看头了。他却依然痴心不改,依然是每逢女排比赛,他都要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他心中“偶像”的出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实现惊天大逆转,在0:2落后的情况下,最终以3:2战胜了俄罗斯队,再次获得了奥运会冠军,举国一片欢腾。他也是兴奋异常,在戒酒十年之后,端起酒杯为中国女排祝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原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和81年世界杯冠军孙晋芳、杨希、陈亚琼、梁艳等中国女排老队员集体签名的排球,我把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排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当时,他激动万分,口中念叨着:“这真是她们签的名?”从此,他就把这个排球视若珍宝,收藏在自己的卧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出来转一转,看一看。
2006年年底,他患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若有女排比赛,他还是要我打开电视机,半睡半醒地躺在病床上,听着比赛的转播,或许这对他而言,是克服疾病最好的止痛良方。在病榻前,他与我谈到了许多话题,其中一个便是北京奥运会。他说,他要战胜病魔,坚持到北京奥运会开幕,看中国女排在自己的家门口比赛、获胜。
2007年3月8日,老人溘然长逝,享年91岁。这一天,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518天。
这个20多年来痴迷于中国女排,有着深深的女排情结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
于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以来,凡是有中国女排的比赛,我都紧盯不放,并期待着她们的胜利。在半决赛与巴西队的比赛中,即使是一边倒的情况,我仍渴望着奇迹发生。当然,奇迹没有发生,中国队输掉了这场比赛。中国队最终在北京奥运会获得了一块铜牌。
我突然想起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那首诗:“人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我知道,父亲的在天之灵,与千年前的陆游老先生一样,期待着后人告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告知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告知中国女排的胜利,犹如“王师北定中原”的时刻。
但我不知道,当父亲得知中国女排获得北京奥运会的铜牌,是欣喜,还是遗憾?
(2008年8月25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