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在近代南通的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视园林化和生态化,其目的是要努力为市民们提供舒适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他的努力,南通很早就成为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适合人居的美丽城市,据时人陈翰珍记载:“道路两旁夹植杨柳,春夏之交,柳叶成荫,微风一起,飘飘动摇,殊增许多风景”!
在张謇的认知里,“公园者,人情之囿(yòu),实业之华,而教育之圭表也”,有鉴于港闸区唐闸公园的成功经验,1917年起,张謇用了4年多时间,针对不同人群,在南通西濠河沿岸陆续建起了“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初建北公园,次建中公园、西公园,再次为南公园及东公园!
北公园远眺
北公园位于濠河东北岸,景物清幽,水边设“听渔处”,主要功能以体育运动为主,园内有各种体育健身设施,如弹子坊、网球场,球场后有木桥,称“公园第一桥”,过桥即至“观万流亭”,在亭中可遥望五山。亭下水中停泊一船,因购于苏州名为“苏来舫”,1923年七夕佳节,因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专使行将出国考察欧美实业,又恰逢“苏来舫”修缮完毕,张謇邀约一群友人泛舟濠河之上,为儿子张孝若送行,“会饮众宾,皆有作,极一时之盛”,这些朋友们包括:曾为江苏省议员、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编的费范九;以扶贫济危、捐助公益名闻通州、被尊为南通“三苦”之一的习位思;张謇门生、近代南通诗人徐贯恂;张謇的贴身秘书管石臣;南通金石书画会的创办之一、《艺林丛刊》创刊人俞吟秋等!
中公园建于西南濠河的河沚上,四面临水
中公园与北公园隔岸相望,四面邻水,建一桥与岸相通,建有“旦戒堂、魁星楼、水西亭、宛在堂、适然亭、回碧楼、嘉会堂、清远楼”等建筑,建筑内陈列了各类古碑字帖及佛经,供游客们参观欣赏,园中辅道萦回,苍松翠柏佳卉掩映,铺以层沙之路,水有飞挠画舫、岸列槐梧桑杨芙蓉李桃的园林景观,使得中公园成为五园中赏景的最好的去处,《中公园歌》这样唱道:“公园好,最好是中央,漠漠四周云水裹,参差几处露红墙,隔岸遥相望,齐拍手,今日喜非常,嘉会堂中宾客满,古魁楼上国旗扬,军乐听洋洋”!
西公园
西公园位于西濠河的西岸,由建在中间的“自西亭”分为南、北两部分,作为市民们游玩、娱乐的主要场所,南面是动物园,北面开设通俗演教场、竞潜船坞和游泳场!
南公园为尊老敬贤而建,建有“千龄观”等
南公园位于中公园南面,四面临水,建有“千龄观、静医香榭和与众堂”,南公园的职能主要是教育与宣传,建有“帘和与众堂”,与“众堂中设置会众榜,用于公示在教育、慈善、公益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者们的姓名,1924年,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老人们在“千龄观”为百岁老人陆兆华祝寿,张謇为此做诗,以“敬老吾侪(chái)事”之语,引导全社会尊敬老人们”!
东公园是为妇女和儿童们所建的休闲、娱乐场所
东公园位于濠河东岸,公园只有西侧临河,园内设置游乐设施如秋千、旋转木马等,将东公园规划为妇女和儿童活动园,园中建有“晚翠春红馆,展览女教、婴戏之图”,为妇女们学习、教育所用,室外植有桑林可供观赏休闲,也为儿童们准备了滑台、转车、秋千等娱乐设施!
五公园堤桥相接,亭阁相连,湖光相映,是20世纪20年代兴建的最具南通地域特色的园林景区,张謇为此写道:“南通胜哉江淮皋,公园秩秩城之濠,自北自东自南自西中央包,北河有球场枪垛可以豪,东河有女子和小儿们可以嬉且遨,南可棋饮西可池泳舟可漕,楼台亭树中央高,林阴水色上下交,鱼游兮縰縰(x),鸟鸣兮调调,我父、我兄与我子弟,于此之逸,于此其犹思而劳。南通胜哉超乎超”!
马鞍山( 南通狼山滨江的五山之一、还有一座历史时期的镶山曾被张謇修建私家庄园、养殖梅花鹿、种植梅花林、之后因炸山取石而早已无存,成为现在的“龙爪岩”江滨)“有有亭”由张謇修建,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本文内容摘自网络、均为原版配图、仅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