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9@365网摘分享

(2025-08-27 18:16:18)
标签:

365

南通

澡堂子

发展、变迁

网摘分享

  《南通的澡堂子》、原创:王宇明、南通“史志通”官网、2022年7月13日14点03分、江苏

  在清朝末年,南通稍微大点儿的集镇上都有澡堂子,不过,都很简单,直到民国9年(1920年),南通城在市区长桥西南边的健康路上开了个“不垢池”,算是南通比较大的一家澡堂子,“不垢池”开业时,张謇写了一副“与其洁也,蠲之浏如”的联语,“蠲”是免除、去除的意思,“浏”的本意是指清澈、清爽,意思就是要想身上“灵泛”(南通话,意干净)就洗澡,“脏东西去掉了,就清爽了”!

  到了民国20年(1931年),南通城里的澡堂子多了起来,有大保家巷的“第一池”、东牛肉巷的“遇仙池”、桃坞路的“跃龙池”、西门端平桥东北的“浴德池”、西大街彭家巷口的“新泉池”、跃龙桥北的“大新池”、西牛肉巷的“改新池”、仓巷的“汇泉池”、南门的“不垢池”、东堂子巷的“福兴池”、港闸区唐家闸的“三新池”、港闸区天生港的“天生池”等,这些澡堂子门口或巷子口都要挂盏灯笼,后来改成电灯,灯亮表示“开汤”(即营业),澡堂子里头有擦背、修脚、捏脚、敲腿等服务,除了擦背有专人服务外,其余几项都是“堂口”顺带做的!

  这些澡堂子,虽说条件一般,不过,总有两个池,有的还有三个池,按次序是头池、二池和大池,烧好的蒸汽是直接通到头池里的,所以,水是滚烫溜心,当然,人是不能下去洗的,头池上铺有木头格子,有腰疼背疼的往上头一躺、一烀,蛮“帅意”(南通话,意“惬意”)的;有“脚丫风”的,还喜欢在头池里拉拉“二胡”(南通话,形容烫脚丫)“煞煞”痒,另外,假如“谁家新买了藤椅或竹榻,也放在头池里烫烫,能把竹椅里的小虫儿烫死了,减少虫蛀,当然,在家里也好烫,不过,哪个人家有这么大的盆呢?二池在头池和大池中间,温度比头池低、比大池高,喜欢水烫点儿的人就在这里洗,不过,有二池的澡堂子也不是太多”!

   大部分人洗澡的池叫大池,大池要比头池大好几倍,它的水温也是靠头池来控制的,平常调得正好,大池和头池底下是有根管子相连的,平常是用木头“慸子慸住了”(慸,南通话念di,意“塞”),假如大池里的水嫌冷了,就把“慸子一拔,头池里的烫水就流了过来,等大池温度也热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把慸子一慸”!

  澡堂子里跑堂的(伙计)大多是眼尖、手快、外加嘴甜,服务既周到又热情,假如你是老主顾或客气点儿的人,又拔(意“给”)了根香烟,那热毛巾是一块接一块地往你手上送,还要不止一遍地帮你从头揩到脚,弄得你反倒过意不去,只好接连儿地说“谢谢”,这些跑堂的还有几样专门的技艺,现在,好像已经失传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挤毛巾把儿,一个是抛浴巾!

  从前洗澡,客人一出池,池口就有人送上一块热毛巾,这是让你自己揩揩脸的,接着,他再拿一块热毛巾在你背上一通快擦,擦得是不轻不重,还擦出响声、擦出节奏来,那叫一个“帅意”,这个热毛巾是挤出来的,行话就叫挤毛巾把儿,你不要小看了这个“挤”,绝对不是人人都能“挤”得了的,先要把毛巾一块块地摺齐了、叠平服了,拿几块对摺之后,再一层一层地叠起来,码齐了,就拎住一头,浸到滚烫的汤锅里头,等时候差不多了、拎出来,最外头垫块干毛巾一覆、一裹,再放到一块板子上连揿带绞,三下五除二就把水挤掉了,时间非常短,动作非常快,一般能同时挤五、六块毛巾,本事好的就挤得多些,毛巾把儿挤好了,就整把地放在桌子上,上面用块毛巾遮好,等客人出了池,把盖在上头的毛巾一掀,毛巾把儿一发开,热气腾腾的,嫌烫的还要吹吹凉哩!不要小看了这功夫,劲小的挤不动,怕烫的更加不行,现在,扬州、镇江的大多数澡堂子里还有热毛巾,不过都用机器挤的了!

  再说说抛浴巾,旧时澡堂子里的浴巾,不像现在摺好了、放在沙发上的,而是挂在一根长长的、通了蒸汽的管子上头,客人出了池、进了房间,跑堂的就要从管子上抽下两条,一条往你身上一披,等你躺下来之后,再把另一条往你身上一盖,浴巾软绵绵、热乎乎的,加上才洗过澡,浑身觉得轻松得“没魂”,等客人走了以后,跑堂的要来收拾客人躺过的沙发,这时,他拿起浴巾,抓住一头、在手上裹个两圈,转来抓住这个圈儿,眼睛连看都不看、就朝对过的管子上这么一抛(管子离得近的有两、三米,远的有四、五米),只看见浴巾在空中划出了一个漂亮弧线,前头的圈儿不偏不倚,从管子上头穿了过去、又马上自动下落散开,挂在了铁管子上,两头是“壁斩壁齐”(南通话,意整齐划一),和用手挂上去的是一模一样,整个过程就和有人在“遥控操作”一样,这种本事,虽不能和古人的“百步穿杨”相提并论,但就“格恁”(南通话,意这样、这般)既稳又准的成功率,你在欣赏之余、还不得不佩服,再看看他们平常“厾”(南通话,意扔)毛巾,也是离桌子好几米远“一厾一个准,架式和NBA投篮手投三分球一样的潇洒”!

  浴室里分普通、客座、雅座、头等、优等和盆汤六个堂口,各个堂口都有承包头儿,雇多少工人也是承包头儿做主,堂口耗费也由他负责和老板结账,那时没有自来水,池里头的水都是由人一担担挑来的,这些挑水工人最苦,劳动强度大不说,生了病、跌了跟头,老板也是概不负责的,每年腊月二十四至三十夜,是要给“双工”的,澡钱要加倍,加的这个钱、倒是作为年关辛苦钱发给工人的,不过,到了夏天、淡季歇业,工人们就要自谋生活了!

  到了民国22年(1933年)南通城里有了一个名为“海潮浴室”的澡堂子,之所以称为“浴室”而不叫“池”,是因为是用锅炉蒸汽加热的,这在将近90年之前是很“为奇”的,现在有些澡堂子还用这种加热法,到了民国27年(1938年),“海潮浴室”增加了女子浴室,不过,那个时候,女人家还不习惯到浴室里头洗澡,生意也不是太好,男子浴室也仅够维持,到了抗战时期,浴室经营就越发清淡,“第一池、遇仙池”先后关了门!

  1956年,南通城里只有8家澡堂子,1963年,人民中路新建了一个女子浴室,20世纪80年代,“海潮浴室”扩建,又新建了“清泉”(市区人民西路的“清泉”浴室就是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和爸爸去洗过的澡堂子、早已关闭)和“玉泉”两个浴室!

  眼下,街头巷尾和新村里也开着不少浴室,洗的名堂也是五花八门,就是没有一家有头池的,喜欢烀烀背和烫烫脚的人觉得很不“帅意”,当然,也没有热的“毛巾把儿”,也就再也欣赏不到“厾毛巾、抛浴巾”这些漂亮动作了!

  喜欢泡澡的人之间互称“澡友”,大家腰里系着块大浴巾,脸对着脸,胸对着胸,神聊,解闷,舒心,畅神,许多人不惜花大把时间来洗澡,就为了享受一把大池泡澡的舒坦,感受这份独特的“人气”,这大概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吧(作者单位: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补充:本文原版配图的老照片、最初在市区长桥的四宜糕团总店通往二楼的墙面看到过,也在市区“群英馆”改建前还是“城市博物馆”时期的地下仿民国历史街区有一段动态画面纪录片修复展示里出现过且完全一样,一些摊贩们打着招呼、用南通话说着“卖水菜”挑着担子和箩筐,也许有人也知道,小时候还有一种洗澡用的浅蓝色塑料浴帐,类似蚊帐但没有“蚊帐的细小孔洞”,小时候住在爸爸厂里的二层宿舍里,后来搬到了市区城西片区直到初中毕业,才搬到了现在靠近港闸区的市区城北片区,爸爸厂里也曾开过这种传统澡堂子,后来搬到了市区北濠桥下的河边景观带那里、紧邻姨夫小妹退休、本博主上小学前上过学前班的百年名校的实验小学本部旁边!

  20世纪初的南城门口的“海潮汽水浴室”过街广告
  239@365网摘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