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熟苏州市旅游局下属文旅公司办公室的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大哥(曾在著名的苏州竹辉饭店工作两年)昨天的微博发布、就是苏州平江路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宝和堂.堂名灯担”:今天分享一个昆曲界“国宝”的故事,清末,苏州城里出现一家颇具名声的昆剧戏班,名叫“宝和堂”,地址在古城内大郎桥巷,班主名崔锦庭,原籍山东,在演艺场中,能说会道、能歌善舞的崔锦庭被称为“瘪嘴金虎”,由于经常有人登门央求崔锦庭教唱自己的孩子,他就从学唱的儿童中选出几名加入原有戏班,创立“宝和堂”堂名班。
“宝和堂”戏班以脍炙人口的《长生殿》“折服”众人,“一炮打响”,“宝和堂”从此名声大振,生意盈门,应接不暇,其实,“宝和堂”当时之所以在婚宴上引起轰动,除了具有精湛的演技,还应该归功于作为“秘密武器”首次亮相的“镇店之宝”,一副“独领风骚的堂名担”。
所谓“担”,是堂名班到人家府上唱戏时,由轿夫肩挑的戏担。戏担有两副,一副为普通戏担,内装乐器、道具、服饰等演出必需品,另一副为专门的堂名担,来到东家的大厅,将堂名担内的围屏板有机组合,悬挂彩灯,立刻,“面貌大变、弹眼落睛”,构成一座美轮美奂的临时戏台,后来,戏台堂名担就俗称“围屏灯担”。
戏担基本上为木结构,采用紫檀木材,木雕技法精湛绝伦,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戏担用围屏板四面围合,犹如一张大床,正门宽2.2米,侧面宽2米,高3米,顶端悬挂莲花玻璃彩灯,戏担分为内外两层,上中下三档,在外层两侧,上档为两排黄杨木,淡黄色护栏,上面安装月洞形开框“玻璃屏板”,“玻璃内镶嵌干姿百态的缠枝花卉图案,中档两侧各设置两扇弧形漏窗,下档为四块屏板底座,每块镂雕祥云、蝙蝠、蟠桃、葫芦等吉祥图案”!
演员们就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螺蛳壳内做道场”,大展身手拍曲唱戏,整座“移动戏台天衣无缝,由179块大小不等的构件,以及112件形制各异的饰件组合而成,其构思之巧妙,布局之精密,雕刻之高超,在戏班的堂名担中独占鳌头,带着微博去旅行超话苏州超话#发现极美苏州##春节摄影大赛#昆曲超话#堂名担##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美到我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