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41@365网摘阅读

(2023-12-07 18:50:06)
标签:

365

“古代龙的传说”

世界各国

2024年

“龙年”邮票

  “本文标题为《中国古代真的有龙?史料竟然有所记载!》、本文作者:汴梁城下、发布于2017年12月17日 凌晨00点12分”! 

  “北京颐和园(世界遗产)仁寿殿前的龙雕(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龙是中华民族和古代王室的标志,是中国元素中最为神奇的图腾代表,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都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全世界的中国人们都以龙的传人自居,传说中的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特征,身上有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中国人崇拜龙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龙的神秘和形象伴随着王朝更替,历史演变,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延续到唐宋时期,那时的人们对龙也有一种特殊而异样的感情”!

  “九龙图卷、陈容画(南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唐宋文人笔记中,记载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似乎代表着那时的人们对于龙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感情,其中不乏许多奇妙而玄异的故事,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又有几分疑惑,难道所有神话和传说都是无稽之谈或荒诞不经?难道古人们只是出于美好想像而臆造出这么多有关龙的故事?有没有可能、曾经存在着一种外形颇似龙的动物?或者是许多奇妙天象中冥冥隐含着一种难以解释的天道?或者是人们只是把一种期盼和愿望强加在龙身上,这里面究竟寄寓着当时的古人们怎样的价值判断?否则,为什么关于龙的传说生生不息,口口相传而且言之凿凿”?!

  “宋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王氏建后蜀,当时的梁州有一场大旱,人们四处祈祷、均无所获,有一个僧人云游到梁州,声称能降雨,这个僧人求雨的方法很古怪,他让人们准备了一个非常大的能贮水的瓮,然后,坐于其间,以水淹灭其顶,孤坐其中三天,居然天降大雨,当时的州官们非常诧异,盛情款待,老百姓们也云集府门,争睹其颜,此僧不知所终”!

  “有一天,另外一个僧人遇见了他,问他究竟运用何等法术、竟能降雨?此人说“此乃闭气之法,练习一个月、就能学会,本法于深潭中做庙宇,与龙相系,龙为定力所制,必能使其惊动,因而致雨,但若不隐藏在瓮中做法,必定会为此龙所害”,“玄妙乎?这个僧人难道真地练就了辟谷之术或现代武侠小说里所说的龟息大法?人神相通且有缚龙之术?还是此人有着鬼神难测法术,善于观察天气风向,提前预知梁州很快就会降雨,专此故弄玄虚?反正,神龙能降雨是彼时的人们坚信不疑的”!

  “古人们曾记载了、当时许多地方都有龙的隐身之处,许多人都见过龙,龙这种神物究竟是存在于人们心里,还是一种像龙的动物而以讹传讹,或者是人们有意识地把俗物神秘化,这样作的本意究竟何为?据记载,后蜀时,夔州的大昌盐井水中往往有龙,或白或黄,波光粼粼,搅之不动,只有泡沫而已,当时的人们都不感到惊奇,而秭归的永济井卤槽上留有龙的蟠纹,与大昌人们所见之物无异,有见识的人们说是龙有灵瑞,如今见龙升天,其身形留存卤中,所以,难以呼风唤雨,当时的云安县有一座汉成宫,山顶有一个天池,深七、八丈,内中有一动物,长八寸,五颜六色,经常跃于水面,像小龙,而夷陵清江有一狼山潭,其中有龙,当时有一个土豪、祈雨而见之,当时见水面露出锦被,还浮出非常大的木头,横塞于水面,像是龙的巢穴,而在遂州的高栋溪潭边,每年都有人见到龙,龙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虽说法不一,但都对龙的存在毫不怀疑”!

  “孔庙香炉上的五爪金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当时的人们认为,有一些不安分守己的龙因为苦于行雨,而多四下奔逃、藏匿,不作为或乱作为,常为雷神所捕,这些龙多藏在古木及楹柱之内,如在旷野之间,则无处逃匿,就会选择藏于牛角或牧童们之身,往往无辜的牛和牧童们会因此事而被雷神震死,如后蜀时有一个青年叫郭彦郎,在江上行舟,吃饱喝足、刚想休息,忽然心神恍惚,像做梦一样,梦见一个黄衣人对他说:“不要做错事”,而于其口中探得一物而去,醒来后,发现咽喉中肿胀、疼痛,当时的艄工们见船上雷电交加,天色晦暗,雷声震耳欲聋,大概就是逃匿的龙藏入其口中吧,又有南山宣姓者,说有一条龙藏入他的中指骨节中,看样子不像是耸人听闻的诳言”!

  “龙是民间神物,对龙大不敬,就会招致一些飞来横祸,甚至白白搭上性命,这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龙的精神崇拜和内心敬畏,后唐同光年间,沧州有母子俩苦于苛捐杂税,外出流浪,路逢白蛇,其子以绳系蛇项,提着此蛇同行,不一会儿,天上出现一片白云,接着雷电交加,似有物将此子提升至半空,被雷火烧杀而坠地,而后背书写有大字,人们都不认识,忽然有一个人言道:“何不用青物蒙之,即识其字”,遂以青裙蒙之,有识字之人读曰”:“此人杀害安天龙,为天神所诛”!

  “唐天复年间,澧州叶源村有村民邓氏用火耕方法种田,积柴草于天井中,火势烈焰冲天,井中龙突然腾空而出,其须带为火所燎,彼时,狂风大作,火势一发不可收拾,飞入空中的龙,扑腾半天、火焰不灭,后来,竟然倒地而死,其身长达数百步,村民们以为此事非常不吉祥,纷纷迁徙他处居住”!

  “后梁末,辰州有一个村民向氏也烧起了一条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后化为灰烬,龙角不化,莹白如玉,向氏认为是一个宝贝而珍藏之,湖南有一个司马叫高郁者,巧取豪夺、以高价购下,当时的术士对他说:“高司马,你就要大祸临头了,怎能用这种不祥之物促使其祸患加速呢”,很快,此人就被诛杀了”!  

  “而下面这个故事,究竟是龙还是鱼?抑或人们说不清楚、当时的天象而臆断之,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后蜀时,梓州有一个叫张温的,喜欢捕鱼,有一天与宾客们游玩至一个大龙潭时,天气炎热,此人立即跃入潭中、戏水解暑,然后,用鱼网捕获了一条鱼,这条鱼一尺多长,长着金色鳞甲,拨剌、跳跃不停,岸上的人们都很惊奇,过了一会儿,天色忽然暗淡下来,风雨大作,张温吓坏了,惶恐之下、撒腿就跑,跑了好几里地后,发现其他地方都是艳阳高照,自知原来所捕金鱼即潭中龙也,此龙以鱼为假服,因不小心而贸然招致祸患,如果不是风雨大作、天示异警,可能就难逃一死了,作者告诫当时的人们,龙潭之中捕鱼、钓鱼,应该引以为戒”!

  “另有一则故事与此类同,有一个叫李宣者,在阳县当县长,阳县左方有一个大潭,传说有龙居住,看见的人们,都说此物非常美丽,李宣喜欢钓鱼,有一天来到潭边,刚垂下竿,潭中龙就显身了,彼时,潭水像锦被一样震荡开来,李宣吓得魂飞魄散,连鱼竿都顾不上了,拔腿就跑,人们的解释非常有意思,认为钓者们都以煎燕为鱼饵,而龙是非常喜欢吃这种食物的”!

  “在远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就像是现在人们描述的那样,对于风雨雷电有一种特殊感知作用,它一出现就惊雷阵阵,狂风大作,继而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恐怕谁都不能做出肯定回答,因为,对于自然界来说,奥秘太多,人类无法穷尽所有未知,否则,历史上怎会留下这么多有关龙的传说和种种迹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龙”真地曾经出现过”!

  “历史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双角,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们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现代松花江流域曾屡次被报道,见过一种像传说中的龙那样的蛟,它和龙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出现?现代科学未必能解释得清楚、这些古怪离奇的事情”!

  “而关于龙的传说,最有名的则是唐.李朝威的小说《柳毅传》,故事如下,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看见一个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乃叔钱塘君作媒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为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与她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幸福一生,多么美好的传说,令人心旌荡漾,龙女知恩图报,是否能唤起现代的人们最缺乏的感恩之心呢”?!

  “吉龙是所有中国人民最神圣的图腾崇拜,中国龙是中国人民精神的象征,也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所在,古人们和今人们一样在龙的身上寄托了太多美好愿望,愿它化身吉祥、带给多难的中国人民、更多的希望,是以为记”!

  本文内容摘自网络、本文配图均为原版配图、仅供参考!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北京国家邮政局将于2024年1月5日正式发布的两款“龙年”邮票、台湾发布2024年“龙年”生肖邮票图稿、美国邮政发布2024年中国“龙年”生肖邮票高清大图,以及世界上的部分国家发布的2024年“龙年”生肖邮票”!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341@365网摘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