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山寺著名 的“和合二仙”的传说故事,“和合二仙”是指“寒山与拾得,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和拾得同是唐代、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的高僧,两人因喜欢吟诗唱偈而结为好友,玉皇大帝为考验两人感情,让他们同时爱上了白莲姑娘,但两人为了兄弟情义、先后出家,此举也感动了白莲姑娘,于是,白莲变卖家财,出资为二人合修了苏州寒山寺,即古诗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后来,二人被人们奉为“和合二圣”,“和合”二字也有“和谐,包容,天下大同”的意思,也表现出人们对朋友和合、夫妻和合、生活美满和乐的期盼!
“合和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
“和合二仙”之像,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谐音为“和”,一手捧宝盒,谐音为“合”,“和合二仙”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新人们百年好合、家庭团结和睦,画像中的“和合二仙”,即是寒山、拾得,本是浙江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的“和合二仙”身份由官方确认!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文化”包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寒山诗歌传达的“和合文化”意蕴,则是这种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合二仙”就是其的形象符号!
“形象上的定型:1、大都为孩童像,披发或束髻,笑容满面,活泼可爱,2、一般都一个手持荷花,一个手捧园盆,迎合“和合”之意,3、多为设色,色彩鲜明,使得“和合二仙”的形象整体比较接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原先的禅意画中、描绘的寒山、拾得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合和二仙”!
关于“寒山与拾得的故事,民间并非太陌生,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两人经常在一起作诗吟偈,每吟一句,每作一篇,都题于树间、石上,这些诗偈通俗易懂,飘逸优美,在民间广为流传,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诗集》!
从“寒山、拾得现存的诗文来看,颇多俚词俗语,思想也无外乎劝世醒世,最著名的是寒山与拾得的问答,见于《古尊宿语录》,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问答集中反映了“寒山、拾得的处世理念:“能忍自安,不与人计较是非,对于尘世荣辱均不放在心上,这个绝妙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智慧人生、谦卑处世的至理名言”!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寒山、拾得二位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他们的处世(事)秘诀,确实高人一等,发人深省啊”!
“《和合二仙》是由浙江睿宸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由吴峥、王乐群担任编剧,剧情简介:隋朝逃亡贵族的寒山误入浙江天台仙境,结识了国清寺的火头僧拾得,经历种种磨难和神奇际遇,帮助仙界降妖伏魔,领悟了和合之道,成为真神仙的寒山、拾得,从此游走民间,智慧巧妙地为民排忧解难,扶危济困,广为颂扬,类似于济公的传说故事”!
本文内容均为综合摘自网络、本文配图均为原版配图、仅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