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7@365网摘阅读

(2023-11-13 18:55:54)
标签:

365

今天

“寒衣节”

“祭祖仪式”

网摘阅读

 寒衣节,俗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北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祭扫,纪念逝去的亲人们,谓之送寒衣”!

   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 示庶僚 ,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汉族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 (←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梦粱录》记南宋临安(古代的杭州)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清代的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各地习俗:

“晋: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称为“纸扎”,南通地区也有相同风俗,称为扎库”!

“洛阳:洛阳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这些东西油膏肥腻,操作间不免弄得满手、满脸皆是,洛阳市区、偃师、宜阳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一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亡人和平共处”!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助兴”!

“北京: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成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色图案,白色的印上青莲色的图案,黄色的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象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更为讲究的富人是请冥衣铺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在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例,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鲁:鲁中一带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为无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鲁西南一带,寒衣节除了准备寒衣外,还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阴间娱乐”!

“南京: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在一个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身份及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其实,这一系列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典故传说: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给死人送衣服的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验安葬”,由此产生了“寒衣节”!

“蔡伦大嫂的促销手段: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销使俩,这个精明的东汉商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蔡伦造纸出名后,其兄蔡莫仿造之,因质量不及蔡伦所造之纸,故常常积压,为将积压的纸销出去,蔡莫之妻慧娘想出一个办法:一天,她佯装死去,躺在棺材里,蔡莫悲痛欲绝,大放悲声:“慧娘啊,都是我害的你呀,因为我造的纸卖不出去,把你害成这样,我真该死,我要把所有纸都烧掉”!一边哭,一边把纸抱到慧娘棺材前烧,烧一阵,哭一阵,哭一阵,喊一阵”!

“突然,棺材内的慧娘有了声音,围观的人们非常惊异,这是怎么回事呢?慧娘一边从棺材里走出来,一边装腔作势地唱:“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钱能做买卖,不是丈夫把钱送,谁肯放我还阳来”,唱了许多遍又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地府,阎王让我推磨受苦,丈夫向阎王送了钱,阎王就派好多小鬼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我把所有钱都给了他,他就打开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要钱”!

“蔡莫装模作样地说:“我并未给表子送钱啊”!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慧娘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到他父母坟上去烧,在场的人们认为,烧纸能让死人还阳或在阴间少受罪,都来向蔡莫买纸烧,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蔡莫的纸销了个精光,因此,改变了困境,由于慧娘还阳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因而,每到十月初一,人们就要给死去的人们烧纸”!

文学作品:

“《凭栏人·寄征衣》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社会讨论:“提倡文明祭祀,多地规定“禁止烧纸”!

本文内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

317@365网摘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