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这种普通家庭把孩子们当“富二代来养”的现象太多了,看看“周围有多少家庭都是这样做的,作为家长们,尽管他们自己舍不得吃、穿,却舍得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唯恐委屈了孩子们”!
所以,“任何什么东西都可着孩子们来,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是用的,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们,即使借钱也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他们甚至美其名曰地说:“不要让孩子们输在穷的起跑线上”,或说“小时候学会花钱,将来才会赚钱”等等,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曾经是我(本文作者)家隔壁的邻居,家庭条件很一般,家里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最小那个是女孩,这个最小的女孩子从小被父母宠着,被哥哥、姐姐让着”!
“不管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要品牌,要名牌,她自己也养成了很任性的性格,随着她长大,要求越来越多,父母再也满足不了她的要求了,这时,她开始怨天尤人,天天埋怨父母为什么不能多赚钱,为什么不能当官,为什么不能让她成为一个富二代或官二代,天天骂父母是废物,不是找哥哥要钱,就是找姐姐要钱,尽管哥哥、姐姐已经结婚,这就是普通人家富养孩子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也有例外,也有穷人家富养孩子,孩子懂得感恩,所以,面对一个一张白纸一样纯洁的小孩,是富养,还是穷养,怎么养,这是每一个家长们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管家庭是穷,还是富”!
故事分析一:
“家庭条件一般,却把孩子们当富二代养,还真是普通家庭的最大悲哀,认识一对夫妇,没上过大学,两个人都是普通工人,很自卑,感觉和人打交道、低人一等,他们暗暗下决心,等有了孩子,绝不走父母的老路,一定要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出人头地,为自己不蒸馒头争口气,有了孩子以后,他们真是关爱倍至,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按照富裕家庭标准,别人买电动摇摇车,他们也买,别人买儿童自行车,他们也买”!
“总之,别人家孩子有啥,他们坚决跟上、把所有的工资和积蓄,全部花在孩子身上,开始,他们的确有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家孩子,不比别人差,某些物质追求上,甚至超过了富家孩子,随着孩子长大,花钱增加,孩子也被宠习惯了,两口子有些吃不消了:上小学每个星期要100元零花钱;诸如武术、钢琴、书法、补课培养班一个接一个报名;衣服、鞋子必须名牌;手机要最贵、最好的;学校离家不到1000米远,每天必须接送”!
“孩子从小要习惯了,见什么要什么,不给就又哭又闹,父母呢?毕竟家庭条件有限,真吃不消了,整天对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照常有求必应,力不从心,愁眉苦脸,两口子经常为钱吵嘴,一天到晚开心不起来,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关爱孩子没有错,一是要根据家庭条件,量力而行,不要超负荷硬撑,整个家庭收入只有那么多,却拼命攀比,最终倒下的是自己;二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关爱观念,条件一般的家庭,首先要保障孩子不有吃、有喝、有穿、有玩即可,不挨冻受饿,生活舒适,成长环境良好就行,三是穷家富养,要什么买什么,很容易滋长孩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长期下去,自己支撑不起,艰难而为;孩子还一肚子怨气、不满,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家庭和谐”!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家长们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抚养观,关爱孩子一定要看米下锅、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细水长流,充分保证抚养孩子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安康”!
故事分析二:
“在农村工作的我(本文作者),遇到类似的家庭为数不少,案例一:A家庭,夫妻二人,一个孩子,丈夫靠做瓦匠手艺,妻子种田,间或种点蔬菜,每年年初,丈夫就外出打工,会点瓦匠手艺,因为人老实,不大肯动脑筋,一年辛苦下来,只能挣两万多点钱,为此,每年过年回家,都受到妻子数落,妻子在家种了几亩地和几块菜地,除去农药、化肥,剩余部分也只能勉勉强强糊口,结婚十多年,房子还是父辈给盖的,什么好的家具、家电也没添置,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日子勉强着过”!
“孩子小学在镇上读的,毕业那年,妻子听别人说,省城有一所学校不错,于是托亲戚、找朋友想去那儿读初中,亲戚也很帮忙,找了不少关系,总算答应孩子去那儿读书,可学校有规定,不是服务区的学生,要缴纳赞助费,开学除了跟别的学生们缴纳一样的费用外,需要一次性缴纳5万元赞助费,同时,学校不提供住宿,需要自己租房子陪读,望子成龙心切的妻子,狠狠心,咬咬牙,东挪西借,七拼八揍,把赞助费交了,还得借钱租房子陪读”!
“这下,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到老实、憨厚的丈夫身上,我(本文作者)真怀疑他能不能挑得起”?!
“案例二:B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四海为家,只顾自己吃饱喝足,母亲改嫁他人,留下三个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三个孩子的父亲,打小就不成器,没主张,还喜欢沾花惹草,对孩子们不管不问,也不给任何经济支援,自己挣的钱还不够花,很多年都没回家过年了,母亲呢?改嫁后也有了孩子,自己生活都顾不过来,更没有经济支持前面的三个孩子”!
“现在,三个孩子的生活来源是靠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做环卫工,扫垃圾得来,农村环卫工工资很低,一个月1200元,两个人都做,也就2400元一个月,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孩子们上学,肯定得上不收费用的公立学校,才比较合适,可爷爷奶奶,一是望孙成龙,一是攀比心理,硬是给其中一个孙子上了贵族学校,我(本文作者)不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还能干多少年活儿,还能节约到什么地步,未来那么长的路要走,那么多钱要花,他们能维持多久”?!
“生活中,也可以说是身边,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普普通通的家庭,微微薄薄的收入,非得要孩子们上贵族学校,过贵族孩子们的生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本文作者)深知一个孩子成才要有很多因素,其中,上贵族学校还不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我(本文作者)真怀疑,若干年后,他们能如愿成才吗”?!
故事分析三:
“我(本文作者)大姨家的哥哥就是这样,大姨从小比较溺爱表哥,零用钱什么的都给得特别多,表哥从小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小时候用点钱嘛,大姨还给得起,可随着姨哥越来越大之后,用钱更是挥霍无度,又因为大姨溺爱,姨哥一点儿苦都不能吃,不好好上班,整天啃老,更夸张地是、还偷偷在外面借了很多小额贷款花,最后还不起,又回来找大姨还钱,大姨几乎把自己身上的积蓄掏空了来还钱”!
“就算如此,姨哥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好好上班,各种花钱,前些年做生意,不好好做,不能吃苦,赔了很多钱,又是贷款还不上,然后,我(本文作者)妈妈、舅舅和我们(本文作者)这些弟弟妹妹们还拿了一些钱出来、去帮忙了,反观二姨家的哥哥,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二姨从小没像大姨那样宠溺孩子,二姨家的这个哥哥毕业后一直辛辛苦苦工作,现在虽然不说过得多么有钱,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现在,姨哥也失踪了,不知到哪里去了,大姨表面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我(本文作者)觉得她心里肯定很苦,所以,姨哥就是条件一般,却被当富二代养孩子的悲剧,对于孩子们真要好好教育,就算不成才、最少也要成人啊”!
总结语:
“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源于父母们对小时候吃过的苦的过度补偿,父母们成长的一代人,在物质上有很多压抑,哪怕是80后、90后,勤俭的父母们都不允许孩子们在成长中肆意满足物质上的欲望,所以,当他们成了父母们,很容易去把小时候没吃过的东西,没玩过的玩具买给孩子们,甚至过度满足孩子们,其实是在弥补小时候的欠缺,因为,对于父母们而言,很容易把内心的孩子投射到自己的孩子们身上,看到孩子们好,自己就有满足感”!
“其次,跟现代生活条件有关,相对来说,大家的物质都比较丰厚,即便普通家庭,如果父母们勒紧裤腰带也有富养孩子们的可能性,加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如果父母们也是独生子女,还有双方父母们,六个人的物质基础,在提供一个孩子的成长所需,所以,富养孩子就顺理成章,还有,中国父母们传统的思想,会把孩子们放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地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叫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就是中国人对于孩子们教育的看法,把孩子当成家里最重要的那个人,好吃、好玩......所有资源都向孩子们倾斜,只有这样,广大家长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合格的父母们,这种思想也导致富养孩子们的出现,实际上,富养孩子往往是害了孩子,尤其对于贫穷的家庭,孩子们会变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父母们,贫穷的家庭抚养孩子们,反而会养出不感恩的孩子们,因为,孩子们习惯了,好东西是自己的,如果父母们稍微对物质上有一些限制,孩子们反倒不习惯,会去埋怨父母们”!
“比如,曾看到一则新闻,去日本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机场问妈妈要钱,妈妈没给他,结果他连捅了母亲十几刀,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再改很难,当发现自家很穷时,只会看不起父母们,心生很多抱怨,富养的孩子们没有独立能力,需要的一切太容易被满足,所以,这些孩子们没有奋斗动力,他们要不到想要的东西,只会去怪父母们,或像孩子们一样又哭又闹,却不会想办法、自己拼搏得到”!
“富养的孩子们容易出现自卑情结,普通家庭富养出来的孩子们,看似被照顾得好好的,却很容易自卑,他们有一天发现自己不是公主,也不是王子,自己的父母们不是国王,也不是王后,但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命运,只会产生自卑,普通家庭的孩子们千万不能富养,这是害了孩子们,也是苦了广大家长们,把孩子们当成家庭普通成员,尊重却不过分重视他们,这样,孩子们才会跟父母们站在统一战线上,一起为家庭优越生活去努力奋斗”!
本文配图均为原版配图、本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