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365新闻阅读

(2023-02-10 19:07:29)
标签:

365

当今社会

年轻人们

“反感专家言论”

新闻阅读

  原标题:“年轻人们越来越反感“专家”们,问题出在哪儿”?!

  “专家的建议,又惹怒了年轻人们,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们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们建立家庭,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

  “这只是众多“年轻人被建议”事件中的一个,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们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们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们”“给00后们增加工作强度”等”!

  “这些观点,看似为年轻人们好,实则惹年轻人们厌恶,“年轻人们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们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们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们的情感问题”!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们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们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们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们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

  “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们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们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们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别专家应从年轻人们的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专家们的家人们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托马斯·索维尔在其著作《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工作成果,往往是不需要负责的”,“相比医生做的手术出事故了,工程师设计的建筑倒塌了要承担责任,知识分子提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但网络平台有公共属性,不是某个人的”自留地”,专家更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一旦出错,造成的后果和危害很难估量”!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专家“从年轻人们的利益出发”,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癸卯年.正月十九”——“极目新闻”(湖北)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摘自相关新闻报道、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

41@365新闻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41@365网摘阅读
后一篇:42@365新闻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