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相信大家也常在网上和一些视频的网友配文里看到这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出自于民间俗语,原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意思是“可恨之人之所以可恨,因为,有一些事做得过度了,比如,这人为啥要杀人?杀人不可恨吗?肯定可恨,可回头再想为啥杀人,被杀之人与他(她)肯定有一些不可解开的矛盾,有他(她)不得不做的原因,所以,称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扩展资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可怜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或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可怜”相当于“不幸”和“可敬”,求助与施助的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或博取别人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都是复杂多面的,生活亦然,有时,你可以主宰生活,有时,生活主宰你,无论何种情况,境由心造,心境完全由人们自己主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百度百科-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俗话也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下一句是“无缘不来,无债不来”,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解释是,没有缘分或不是一类的人们,就不会聚合在一起,每个能生活在一起的男人和女人们(情侣、夫妻),他们的脾气与性格、为人处世(事)往往差不多,志趣相投,因此,很容易走到一起、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的”!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含义:“这句话来源于以前、人们对家的伦理概念,以前的人们喜欢分为三六九等,阶级明显,很多人只愿意和同阶级的人们来往,这里说的进家门,其实也有交往、来往的意思,字面理解就是,是有亲缘关系的一家人们,才一起进入同一个家门”!
“当然,也有强调友谊和其他感情,如果不是一家人们,肯定是不会主动进出别人家门的,这句话后来沿用,大多用在婚姻关系里,尤其在农村,听到这句话的概率很高,是一家人们,才进一家门,反之,不是一家人们,肯定不进一家门,和“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回事”!
也有说法是下一句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意思非常相似,“都说明一个问题,能走在一起、从事一番事业,或能走在一起、成为朋友的人们,基本素质和追求都非常相似,包括每个家庭的夫妻们之间,如果双方性格、为人处世(事)等等各种方面的差异太大,是不可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的”!
本文配图为原版配图、本文内容均为综合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