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5网摘阅读

标签:
365古代“年终奖”各种形式网摘阅读 |
“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们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们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随着改革深入,企业薪酬分配发生了极大变化,员工们的固定工资在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奖励工资在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们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部分组成”!
“奖金对于员工们来说是一种物质奖励,如果员工们的绩效优良,工作成绩突出,为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就应该给予奖励,一来是对员工们努力上的承认,二来激励员工们继续努力工作,实现更佳的工作表现,年终奖在不同单位有不同发放形式,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红包"外,有的是股票分红,有的是"双薪",有的是提成,有的是奖金,但企业在发放年终奖时,考虑得并不简单,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奖励员工们在一年中付出的劳动,也有一些企业发放年终奖时是不得已而为之”!
“商家的年终奖”
“过年了,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给员工们或下属们发点“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这个规矩老早就有,在民国,商店伙计、作坊工匠、公司职员、当铺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励形式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要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那时,绝大多数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们,也就是见习期还没结束的新手们,学徒们一般没有工钱,老板只管食宿,不给工资,可是,年终奖少不了,碰到出手大方的老板,有的学徒们到年终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即使老板再小气,年终也会摆上一桌,管学徒们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作是年终奖”!
“官员的年终奖”
“朝廷不同于企业,企业怕员工跳槽,朝廷不怕官吏辞职,毕竟饭碗不同,在朝廷上班,端的是铁饭碗,收入稳定,还有夜宵可以偷吃,挤破头往里进的人多,两袖清风、拂袖而去、炒领导鱿鱼的少,大概因为这个缘故,过去,朝廷给官吏发年终奖,要比店铺给伙计发年终奖要及时,除非出现财政危机,否则不拖,也不压”!
“像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们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下同)、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侍中每人发钱2万枚”!
“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等同于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
“到了北宋,跟东汉刚好相反,文武百官们工资很高,年终奖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们,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0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加上那5只羊,撑死了值几千块钱,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薪炭钱),有招待补贴(公使钱),有岗位补贴(添支钱),全部加在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那点儿年终奖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小官小吏”
“高级官员们的年终奖,一般由朝廷发放,国家财政出钱,有时甚至是皇帝亲自掏腰包给宠臣们发红包,那些低级官员和些不入流的小吏们,朝廷不会给他们发红包,其年终奖还要另想办法”!
“卖废品”
“秦、汉、魏晋时期,公文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竹简上,一份较长的公文,得用一堆竹简,等到公文写成,从这个部门传达到那个部门,怕竹简丢失,也怕有人篡改,得用口袋装起来,扎紧了,糊上胶泥,盖上公章,另一个部门收到这个口袋,剥掉胶泥,把竹简倒出来,装竹简的这个口袋就成了废品,那时,装竹简的口袋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都能卖钱,大点儿的部门,像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公文往来最多,攒的口袋也最多,到年底、运到市场上卖掉,一个部门的办事员们就都有年终奖了,南、北朝以后,公文主要用纸张,鉴于传真机尚未问世,公文往来只能靠驿马运送,路上怕纸张磨损,还得用封套把公文装起来,这封套主要是布做的,史称"书囊",有些穷衙门,旧书囊攒得多了,让裁缝改成衣服或被单,过年时发给诸位同僚们,虽然微薄寒酸,也算是一项年终奖,至于写公文用的纸张,每过一年半载,一定能攒下一大批,等过了保密期限,就能卖废品,卖得的钱,也能发年终奖”!
“放高利贷,唐朝和宋朝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如唐肃宗时期和宋神宗时期),允许各"机关单位"向民间放高利贷,高利贷的本金,有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公用钱",也有公务员们自己凑的集资款,上至六部,下至府县衙门,都把这些本金放出去,放贷对象主要是各单位、辖区内的商人们,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驴打滚"的“利滚利”,利润相当可观,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本衙门留大头,大部分利息都存进"小金库",供领导们调剂、使用,一些钱用来吃喝玩乐,一些钱用到岁尾发年货、发红包”!
“翰林院”
“有的衙门,虽然是"清水",并不清贫,像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几百匹丝绸,或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为能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小明负责提纲,小强负责初稿,小胖负责修改,小张负责润色,再请小李誊写,既然大多数任命书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怎么分配呢?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在唐朝,翰林分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级别高,有机会起草任命书,有机会拿谢礼,一种是翰林待诏(当年李白就是这个职务),级别低,起草任命书的活儿一般轮不到他们干,不过,翰林待诏跟皇帝见面的机会多,哪天逗皇帝高兴了,一不小心就能升大官,于是,翰林待诏们定下一个规矩:不管哪个翰林待诏升官了,都得向没升官的翰林待诏交钱,升的官越大,交的钱就得越多,所以,没升官的翰林待诏隔三差五就能有一笔进账,他们把这些钱存进"小金库",到了岁末,每人分一份红包,高高兴兴回家去,开开心心过新年”!
本文内容为节选部分,均为综合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