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有一篇散文叫《岁朝清供》,谈到了中国人流传甚久的一项过年习俗!
中国人过春节起于何时?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另一说,则认为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总而言之,过春节这项习俗可说是源远流长,而在不同的时代,春节有不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时,春节被称为“岁朝”,《后汉书》卷三十九《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唐代的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岁朝,岁旦”,“岁朝”即指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欢腾的节日,宗怀《荆楚岁时记》里曾记载,“南、北朝时期,荆楚人新年第一天的生活,“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大口喝酒,大盘吃菜,那场面是相当的浓墨重彩”!
而“岁朝清供”却“旁逸而出,提供了另一种画风,来表达迎新的欢喜和祈福,“清供”又称清玩,起于秦汉,盛于明清,最早是以香花、蔬果,替代告朔之牛羊,之后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雅物品之统称,一瓶菖蒲、艾草,下面配粽子、五毒,就是“端午清供”,而瓶插红梅、盘养水仙,旁边散几只佛手、柿子、如意,就是春节前后的“岁朝清供”……”
许多画家乐于将“岁朝清供场面入画,《岁朝清供》一文中就提到,任伯年画过多幅《岁朝清供图》,最爱画的是水仙、蜡梅和天竹,汪曾祺认为,任伯年喜欢画它们,因为它们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有些画家甚至选择特别的时间、节点,诸如除夕、初一画《岁朝清供图》,作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如吴昌硕几乎每年都画,却很少取材于牡丹,他在诗文集《缶庐别存》中解释:“己丑除夕,闭门守岁,呵冻作画自娱,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
如今,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日常生活中仍沿用了这一传统,在《春节八事》一文中,他写道,“自己每到春节,会挂几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杨柳青年画,比如道光版的《高跷图》、咸丰版的《麟吐玉书》等等,再有,便是王梦白1927年画的《岁朝清供》,此画上边,一株老梅桩,枝劲花鲜;下边,一盆白描的水仙,笔爽色雅,长长一轴,画风清健,是其上品,有意味的是画上的题句:“客况清平意自闲,生来淡泊亦神仙,山居除夕无它物,有了梅花便过年,丁卯除夕写此,王云梦白”!
“杨柳青年画自然代表最质朴的生活愿望;而王梦白《岁朝清供》或许是满室欢闹中的一点清逸,少了,可能肥甘厚腻,难以下咽,冯骥才是年年腊月都要高悬此轴,以此为伴,度过佳节”!
“无独有偶,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也记述,自己看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老者手捧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的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画作应该不是同一幅,诗句也有差别,不过传达的意趣是近似的,都是“梅花一枝报三春”!
“老北京穷家过年,很多人只养一盆青蒜,勉强代替水仙;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尾挖肉,内中种蒜,箍以铁丝,用线系了挂在朝阳的窗下,皮红叶绿,煞是好看”!
正如苏轼(苏东坡)所写,“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岁末清供的神韵大抵如此(本文作者:叶军、刊发于《长江日报》、转发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