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365网摘阅读:也谈“寒衣节”的传统习俗!
标签:
365“寒衣节”“祭祖、祭祀”传统节日网摘阅读 |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中国四大“鬼节”:“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 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 上巳节(夏历三月初三) 寒衣节(夏历十月初一),中国四大“祭祖”节日:“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中国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
历史沿革:
周朝
“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代,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节日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北宋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一事十分重视,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初一这天烧献故人”!
南宋
“南宋时期,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送寒衣也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并在上面郑重地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的时侯,还有一定的规矩:亡故较久者的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的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清代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但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却较前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初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清代人送寒衣,更加重视金钱的作用”!
在广西、江苏、山西、河南、北京、山东等国内各地,对于“寒衣节”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
典故、传说: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们,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的爱情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一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古时候没有纸,字刻在竹板上,很不方便,传说,有一个叫蔡伦的人发明了纸,人们争着买纸写字,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看上了这项利益,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那时,蔡伦给官府造纸,蔡莫去时,妻子一再交代说:"少学几天赶紧回来,能早日赚钱",蔡莫去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个月就回来开起了纸坊,仨月能学出来个啥真本事?所以,他们造出来的纸太粗糙,卖不出去,堆得满屋子都是,两口子望着纸捆,非常发愁”!
“慧娘到底是个聪明人,想出了办法,在丈夫耳边咕哝一阵,就让丈夫按着她说的去办,半夜里,蔡奠放声哭了起来,邻居们不知蔡莫家出了啥事,过来一看,是慧娘死了,已装了棺材,蔡莫见邻居们都来了,他哭了一阵,抱来一捆草纸,在棺材前点火,烧了起来,边烧哭诉着说:"我跟着弟弟蔡伦学做纸,不用心,做的纸不像样子,没人要,竟把你气死了,我要把它烧成灰,解你心头之恨",他哭着,烧着,烧完了又去抱,抱来又烧,烧着烧着,只听棺材里有响声,他却好像没听见,只管烧,只管哭,又烧了一阵,只听慧娘在棺材里喊:"快把棺材揭开,我回来了"!这一下可把人们吓呆了,慧娘还是只管叫,人们无可奈何,只好壮着胆子,把棺材盖子揭开”!
“慧娘坐了起来,拿腔撇调地唱:"阳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唱罢,定了定神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钱,小鬼们为了几文钱,争着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判官知道我有钱,问我要,我把丈夫送的钱给他好多,他就暗暗地开开地府后门,把我放了回来"!
“蔡莫听了妻子的话,装做不明白地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
“慧娘指着正烧着的纸堆说:"那就是你给我送的钱,咱们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拿纸当钱",蔡莫一听,又跑去抱了两捆纸,边烧边说:"判官呀判官,你把我妻子放回来了,我感恩不尽,我再给您老送两捆钱,你在阴间可要宽待我那爹妈呀,可别叫他们受苦,没钱花了,我还给你送",说着,又去屋里抱了两捆纸烧了起来”!
“邻居们受了他们的欺骗,以为烧纸真有恁大的好处,都忙着掏钱向蔡莫家买纸,去各自祖坟上烧了起来,不到两天,蔡莫家堆积满屋的草纸全卖完了,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至今还给人们留下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的习俗”!
宋·朱敦儒《十二时·忆少年》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宋·刘克庄《读秦纪七绝》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提倡“文明祭祀”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凤丽介绍,在“古代,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时间流转的感受,寒衣节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在当代,人们可以通过更为文明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寒衣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怀念、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回忆家庭历史的日子。当代社会,人们可以选择的祭祀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送鲜花、植树、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等多种方式缅怀祖先,表达孝思。(沈阳日报)
国内多地规定"禁止烧纸"
中国多地发布"禁止烧纸"规定,北京、黑龙江、广西、辽宁等地的“殡葬管理条例或办法中均有类似规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荣誉院长孙树仁表示,"禁止烧纸"确有好处,烧纸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孙树仁指出,在一些地方,"禁止烧纸"已形成共识,也收到了很好的环保与推进文明祭扫的效果,在"禁止烧纸"推行过程中,面对民声民意,政策制定者要积极引导、耐心解释,并提出更多替代性的文明缅怀方式,帮助公众们接受新规,"新的文明祭扫方式会日益形成新的风俗(《封面新闻》)”!
本文为节选内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