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发布的“收官篇”的特别致敬:央视春晚40年(二十一):2019年和2020年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也因存在新浪限定的词语而无法正常发布,只能推送到了微博空间!
相信大家也都深有体会,和为人处世(事)一样,有时,人们的说话方式也会因为“无心之失”而“欠缺妥当”,从而引发双方之间的不愉快!
前两天看到微信里,2012年7月初回归博客后,本月初已相熟十年的60后北京博友“2010Arthur”大哥(勇哥夫妇)照例在微博和微信同步发布(他有些内容只发微博或微信、不会同步发布)的柏林“骄傲节(GAY)”游船活动视频里,那些老外们手里舞着粉红色“装饰物”,在河里行驶的二层游船上唱歌、跳舞,也许有些朋友会知道,国外对于这些“特定性别”人群的活动非常“开放”!
本博主在他前两天微博发布的此条视频里,只是开玩笑地给予评述:“如果他们将头发染成手里装饰物的那种粉红色,或戴假发也行,一定会更壮观”,同时辅以“笑哭了”的微博表情!
今晚登陆微博时收到他的回复:“你还嫌不热闹啊”?!说句难听的,看到这条“不冷不热”的评论回复,确实令人非常不悦!
这些人都是有钱的“土豪”,没吃过什么苦,又是国外生活惯了的,不懂得换位思考,难免也会瞧不起普通人们!
前几年还未开微信时,也曾收到他发来的微博私信,询问是否使用微信,方便交流,当时告知没开微信,直到2018年4月清明期间才更换为智能手机和开通微信,几个月前才在微博交流后,加为微信“好友”也是“一波三折”地“出尔反尔”,也曾单方面感到“盲目、后悔”而删除微信“好友”,原以为他知道被删除微信“好友”,实际他曾问起,为何加了微信“好友”后看不到本博主发布微信,便以“善意的谎言”进行回复,之后重新加为微信“好友”时才知他并未将本博主删除,得以继续成为微信“好友”,所以,任何点赞和极少的评论也都是“谨言慎行”,从不“胡乱评论”!
所以,真是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两天晚间也见相识几年的南通博友、住在原港闸区(前两年整体合并为市区范围)的“笑荷”叔叔发来微博私信,主动提出想加微信“好友”,源于他拍摄的很多照片都在微信发布,我没有回复他的微博私信,还像以往一样,只在他的微博适当评述,提供一些南通市区等地拍摄地点给他参考,也是源于过往博客、微信也有被其他博友删除,以及删除其他博友、偶然认识的陌生南通人士等等情况,所以,从来不会乱加微信“好友”,微信里那些相熟多年的博友们都是彼此“知根知底”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加为微信“好友”,相对博客而言,微信更为“私密”一些,更需仔细考虑、绝不可“盲目而为之”!
并非“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也并非是过于“敏感、多疑”,而是说话方式“欠妥”,虽然相熟十年,但毕竟不如同为60后、即他们夫妇80年代在上海东华大学(原中国纺大)读书时、早已改行成为“销售天才”、长年全世界出差、只对瑞士颇为喜欢的班主任“精灵鼠小蔡”叔叔(所用是他儿子的首个网名)、以及身处荷兰的“小雅鹤鸣”(本名孙一鹤、北京人、她已故几年的百岁祖父就是国内著名书画大师孙菊生老人)的友谊和感情更为深厚,他们之间肯定是“无话不谈”的!
何况,他们都是曾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的“海归”人群,“2010Arthur”大哥(勇哥夫妇)2011年相继辞去北京国企和外企的工作,先到荷兰工作、生活几年,而后去往柏林、前几年到了悉尼,期间也曾在一些其他国家旅游,若非如今“Y情”形势越发严峻,他们也不会选择彻底回国,几个月前从悉尼飞抵上海,在两家酒店里“隔离”三周后,回到北京又“居家隔离”两周,包括前段时间,北京“Y情”,包括他们在内的一些相熟北京博友们也有几次都被“封控”在小区里!
所以,俗话说“言多必失”、“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俗话也说“吃一堑、长一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谨言慎行很有必要,即便是亲属之间、相熟多年的同学、师生、博友、朋友之间,说话、做事也要注意“妥当”,不能“口无遮拦、不假思索”地“想说就说”!
其实,这些年来也有一些类似的“深刻教训”,本博主也一直比较注意言辞和说话方式,加之有过多年多种行业的从业经历,更为深知说话方式的重要性和“妥帖”方式,由此想起早年在博客上看到的这样一种说法,普遍受到广大网友们的认可,那就是“有时候,当你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保持沉默往往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只需“点赞和喜欢”他们的博文、微信发布即可!
网络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