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也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此话的意思是说“福祸是命中注定的,福气来了,挡也挡不住,灾祸来临,想躲也躲不掉,该来的,终究会来,等不来的,终究是不会来,因此要坦然面对,福气来了,欣喜迎之,灾祸来了,也躲不过去,担心也没有办法改变,也有代指、多以形容态度应该豁达,顺其自然,泰然面对好事与坏事”!
俗话还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此话出自马烽的《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意思是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俗话还有“事不过三”是指“同样的事不宜超过三次”,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太公叫媳妇:"~,又有人来得不好",《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
“事不过三”,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
中国人对“三”似乎有一种“情节”,"事不过三"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而一犯再犯,三衰而竭"更是有“两国交战”的历史典故“撑腰”!
再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三是一个稳定的数字,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除了“事不过三”,还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其实,这里的"三"都是虚指,不是指真正的三个或三件”!
“事不过三”是指“一个人遭遇的好事或坏事,不会超越一定数量,终究会向相反方向发展”,所以,世界才会“阴阳协调,和谐统一,三在古代一般是虚数,是多次的意思”!
老话也说,也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即“人死后设灵堂有头七,二七……最后是断七,可以说七七四十九天都是重要的,不能犯了忌讳,现在老一辈的人们依旧还在遵守着逢“7”就“祭祀”的习俗,但年轻人们难以理解,其实,在这些方面,老祖宗们的智慧是现代的年轻人们难以看透的,今天就来看一下逢“7”就“祭祀”的风俗背后的深意”!
一、“过七灾,寓意亲人有一个好的下一世”:“古代人民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七天去一魄,一年去一魂,因此会有“烧七”和“守孝三年”的说法,而对于逢“7”就“祭祀”,则是因为,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7”这些日子“祭祀,烧纸钱”,一是为了减轻死去之人死后在审问时受到的痛苦,也是祈祷他们能得到阎王恩赦,得一个幸福美满的下一世,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很多人都会自觉遵守这样的习俗”!
二、“跨七七,阴阳调和保家护宅”:“七”在古代“道家中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数字,人有生死,因为死而设灵堂,祭奠死者,沟通天地,连接阴阳,但“死”的本质属“阴”,接连一段日子被死亡带来的“阴气”覆盖,在古人的思想中是会影响家族气运的,因此,老祖宗们就想到以时期调节阴阳,选定“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逢“七”之日“祭祀”,让家族的阴阳二气调和,让死去之人能保家护宅以荫庇后人”!
三、“出七七,收拾情绪继续生活”:“死去元知万事空,逝者已逝,生者却不能一直沉湎在悲痛中寸步不前,因此逢“七”便做“祭祀”,“祭祀七七四十九天”也是老祖宗们为缓解悲痛,帮助人们走出悲痛的一个方法,在四十九天内要认真“祭祀”,寄托自己的哀思,诉说自己对死者的情谊,这是给死者亲人的一段情感缓冲期”!
但在“四十九天之后,在明白了死而不能复生的事实之后,即使依旧有所伤感,也要收拾情绪,开始投入新生活,这才是乐观而重情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想”!
中国古代有许多传统习俗,除了“某些封建糟粕,其它习俗都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天地,对逝者们的种种情思,在生死这一大事上,“烧七”的“祭祀”习俗传承多年,自然有其蕴含的智慧和深意,当人们对一些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时,也要留下一些有用且富有历史意义的习俗,再对其进行改动,以适应现代的文化和习俗需求”!
本文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网络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