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国家击剑队第二期大集训已经开始,海门籍运动员施悦馨入选集训名单,备战2022年杭州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是继海门区射箭运动员丁倚亮勇夺射箭世锦赛团体金牌后,海门区体育界的又一喜讯。
5年,“一颗种子足以长成小树,一朵雪莲方能开花结果”,施悦馨,这名“无畏”的海门少女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零基础”到国家级击剑运动员的跨越。
小学是施悦馨的体育“启蒙期”,“我小学时个子就比同龄人高一截”,因个子高,跑得快,施悦馨加入了平山小学田径队,接受科学的训练指导,打牢了体育基础,还没毕业就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海门业余体校,开始系统的集中训练。
2012年,施悦馨由海门转到南通体校练击剑,那时,她连击剑是什么都不清楚,只觉得自己是因个儿高被选中,也丝毫没有产生“以后参加奥运”的念头,直到她看到同门师姐的训练画面。
“她们穿着白色衣服,戴着面罩,拿着剑,感觉好有意思”,第一次见到击剑场景,她看不懂规则,在一旁盯了良久。
施悦馨的击剑生涯,离不开启蒙教练吴娟,“我招生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看孩子眼睛有没有灵气,重剑是技巧性项目,动作转换快,因此,反应一定要快”,吴娟是南通市体校的“全国双百精英教练”,有自己独特的选材标准。
见到施悦馨的第一面,吴娟就从这个小姑娘眼里看到了“期颐中的灵气”。
“一次,同事跟我说,海门业余体校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叫施悦馨,各方面都挺适合练击剑的”,一心寻找“新鲜血液”的她试着电话联系,光听语音,她就感到这个开朗的女孩儿有着对运动的浓烈兴趣。
原以为会按约定见到对方,没想到,由于文化课原因,施悦馨被父母接回了平山小学,吴娟没有放弃,一年时间里,她常与施悦馨联系,表达见面的愿望。
“2012年,她父母带她来了南通,我本来都准备放弃了”,意外之余,吴娟深感惊喜,“她的身高、爆发力、速度各方面都很合适”,她当即决定留下施悦馨。
女子击剑主要分为“重剑、花剑、佩剑”,其中“重剑的有效得分部位在全身,施悦馨较长的四肢利于在进攻时实现大开合动作,加上反应灵敏,吴娟在这名种子选手身上倾注了格外多的关注”。
成长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六年级开学那会儿,放完假回来,我没看到她人,一问,又被接回海门了,她说自己可能要放弃”,吴娟“最先感到的不是心血付诸东流,而是天赋型选手放弃自我的惋惜”。
吴娟看穿了施悦馨“沉默背后的不舍”,“你想没想过,以后会有机会到国家队?站上奥运赛场,奏响国歌?”吴娟的话在施悦馨脑海里勾勒出迷人的未来图景,片刻,施悦馨终于开口,“老师,我想留下”。
父母终究是最懂女儿的人,在施悦馨的梦想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支持。
“击剑赛场上要靠脑子,不靠蛮力”,吴娟制定的训练计划里,“耐力只是基础,敏锐的观察和果断的反击才是取胜关键”。
“训练一年左右,她就参加了全国少年赛”,
到现在,吴娟依然清楚地记得施悦馨比赛的场景,“好多小朋友们围着看,说这个姐姐打得好,连裁判都夸她,但她心无旁骛,过关斩将,拿了个人第五”。
击剑赛服是施悦馨的“铠甲,披上了战衣,她一往无前”。
2014年,施悦馨进入南京体院,2017年,年仅16岁的施悦馨加入国家击剑队,第一次参加集训,作为队里年龄最小的运动员,施悦馨表现不俗,当运动员,“伤病在所难免,而国家队的训练强度下,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全天下来,一沾枕头,她就昏睡过去,天一亮又鼓起精神训练”。
手中的剑,洒过多少汗水,就生出多少坚定,如今,21岁的施悦馨手持利剑,站上过无数赛场,“省赛、全国赛、国际赛,多到数不清了”。
“舞台越大,内心越要笃定”,“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在比赛中最要做到冷静思考,坚定出击”,施悦馨给自己“定下严苛要求,但对于结果,她都坦然接受”,“输了可以再练,但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果决完美地执行,我会特别难过”。
2019年亚洲青年锦标赛上,施悦馨勇夺个人冠军,这是她第一次让国旗升起,飘扬在国际赛场,而她还不想止步于此:“我想参加亚运、奥运,继续为国添彩”。
本次大集训从今年2月17日开始,施悦馨再次入选,和其他运动员们一样,她每天“承受着艰苦训练,也承担着巨大期待”。
“压力有时会化成乡思,听一听爸妈的唠叨、教练的关切,能让堵在心口的思念变轻,施悦馨经常和吴娟通话,分享训练情况,比起结果,施悦馨的健康才是吴娟最想听到的消息:“她常常会不明原因地发烧,加上伤病影响,不能训练的时候,她特别着急”,“温柔的安抚,悄悄解开心结”。
“希望中国击剑越来越好”!这个1米79的海门姑娘正“用力敲开未来的大门,拥抱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