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365网摘分享:扬州古城区“小秦淮河”上的那些桥
标签:
365扬州古城区小秦淮河十一座桥 |
清《扬州府治城图》介绍:“扬郡城二 外合内分 西曰旧城……东曰新城”。
新城与旧城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原是旧城东城墙的护城河,明中期城市发展,新城渐成形,城墙东扩至古运河边,旧城东城墙渐废,而小河仍在。
沿小河两岸,民居漸盛,东岸边新城由南向北有埂子街、南柳巷、北柳巷依次首尾相连贯穿城南到城北。
河西旧城由南往北依次有南城根、北城根首尾相连,旧城头巷、二巷……直至十巷依次平行排列,河两岸成了市中心,相传,明清时期这里曾车船穿梭,茶楼酒肆,灯红酒绿,萧弦歌舞,繁华一时,人们将它和南京秦淮河的繁华相比,称为“小秦淮”,清中后期,扬州渐渐衰落,“小秦淮”也繁华不在,仅留雅号在人们口头流传。
清人李斗乾隆年间写成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扬州“小秦淮河”,北从北水关南到龙头关“长三里半”。《扬州晚报》的文章《桨声灯影中的小秦淮》介绍“小秦淮河”长1980米,基本相符。
1978年,扬州“784工程”中“小秦淮河”被疏浚,2002年,扬州市政府又将“小秦淮河”上的桥及两岸整修一新,这条河上现在有十一座桥横跨河上,它们或老或新,或大或小,几百年来,它们目睹着扬州城的兴衰变迁,陪伴着扬州人的喜怒哀乐!
小秦淮河上由北向南第一座桥是北水关桥,原是北城墙下的水关。
1951年,扬州开始拆除城墙筑环城路工程,城墙拆除后建成盐阜路(北环城马路),原水关改建成公路桥,它是钢筋水泥砖混结构的现代桥樑,清代名园个园、史公祠、天宁寺、御码头等历史遗迹像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盐阜路两侧。
“小秦淮河”在此与乾隆水上游览线相连。
2、大东门桥
北水关桥南面不远是“小秦淮河”上第二座桥的大东门桥,大东门桥建于明代,是一座砖拱结构的桥梁,最近一次修复是2002年。
明清时期,这里是一座吊桥,桥西是大东门城门楼和大东门大街,过四望亭直通西门大街。
大东门桥东是彩衣街,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应叫服饰一条街,彩衣街东延是历史名街东关街。
彩衣街南是北柳巷,此处地势较高,扬州人称“龙脊”。
3、务本桥
大东门桥南面小“秦淮河”上第三座桥是务本桥,《扬州晚报》的文章《务本桥与务本堂》介绍“务本,就是从事谋生的根本工作”,“徽商们在多处设立务本堂”,实际就是徽商从事商务活动的场所。
经过百年变化,“务本堂”已难见原貌,“民国年间,这一大块地方称为务本镇,务本桥、务本巷、务本镇都是因务本堂而得名,务本桥的建造不会迟于清代”,这是一座砖拱桥,桥面用花岗岩铺设,是“小秦淮河”上比较秀气的桥。
《扬州画舫录》载北柳巷“有董子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
北柳巷60号是同仁医院旧址,同仁医院是1931年,扬州四大名医之一的周凤书创办的扬州较早的中西医结合的私立医院。
务本桥畔是扬州北柳巷小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名校。
4、新萃园桥
务本桥南“小秦淮河”上第四座桥是新萃园桥,是“小秦淮河”上最大的桥,它是1985年拓宽三元路时建的钢筋水泥公路桥,所以,扬州人有时叫三元桥。
三元桥(新萃园桥)托起的文昌中路正所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桥东有普哈丁墓、吴道台宅院、琼花观、宋井、清盐运司衙门等,桥西有明文昌阁、四望亭、唐银杏树、石塔寺、宋城遗址等。
桥西路两边南有萃园宾馆,北有珍园休闲娱乐区,是扬州东西向主干道文昌路上繁华地段之一。
在三元桥(新萃园桥)东北角有一位老人常年在此做核雕,席地而坐,地上铺一块布,小小桃核在他手中变成了工艺品,常常引来小朋友围观。
5、萃园桥
新萃园桥南面不远是萃园桥,是“小秦淮河”上第五座桥,因桥西的萃园得名,此桥建于清代,原是砖拱结构,后用水泥板加宽了桥面,萃园桥东、西两边都是农贸市场,曾是老城区最大菜场,如今,桥东的水产品经营仍是它的特色。
6、小虹桥
萃园桥南,“小秦淮河”上第六座桥是小虹桥,小虹桥建于明代,是一座古老的桥,砖拱结构。
桥西由四巷通仁丰里可到古剎旌忠寺,四巷到毓贤街可到清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阮元的阮家祠堂,阮元,史称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桥东沿小巷拾阶而上到南柳巷的益人巷(因巷子窄,俗称“一人巷”)到教场,教场在明代是驻军操练的地方,至今仍有东营、西营巷名,后演变成商业、娱乐场所,在我(本文作者)儿时记忆中,教场四周有九如分座、大光明剧场、鹿鸣书场、中央浴室等,中间是旧货市场,教场西南角有一座望火楼,是观察火情的地方。
不知何时,不知何人将树根周围用水泥封死,以致好好的树枯死了,实在可惜!
小虹桥南“小秦淮河”上第七座桥是新桥,这是一座砖拱桥,桥面上设置了白石栏杆。
《扬州晚报》的文章《小秦淮河畔的民国建筑》介绍“光绪年间,江都、甘泉两县联合创建“图书社”,宣统元年(1909年),江都县视学汪锡恩,甘泉县视学蒋彭齡,捐资改建为扬州第一图书馆”,“不久在该馆门前的小秦淮河上就建了一座图书馆桥(今新桥)”。
8、公园桥
离新桥不远是“小秦淮河”上第八座桥的公园桥,宣统末年(1911年),扬州各大商家集资在“小秦淮河”畔的废城基上兴建了扬州第一座城内公园,公园桥架在“小秦淮河”上,游人由此进出公园,此桥也是砖拱结构,桥面设白石栏杆。
《扬州晚报》的文章《小秦淮河畔的民国建筑》一文中描绘了公园的大致盛况,但这个公园现已踪影全无!
桥东公园巷直通南柳巷,这里曾有过大剧院,现不存,桥南还有过一码头,据初中老同学孙光华回忆,他幼儿园时春游,小朋友们手拉手曾在老师带领下由此码头上船,直到瘦西湖,可以想象,小舟荡漾,沿岸移步换景,多美好的记忆,如今码头拆去,北水关桥下水道也被石头堵了大半,不能通航!
至今除留公园桥、公园巷,以及离此不远的南柳巷有一座民国风格建筑,曾叫公园旅社外,除此几乎没留什么“公园痕迹”!
9、小东门桥
公园桥南是小东门桥,是小秦淮河上第九座桥,小东门桥原是旧城吊桥,嘉靖维扬志云:“小东门楼曰谯楼是也”,又云:“更鼓铜壶滴漏在此楼上”,1950年10月,扬州拆除小东门城圈,城墙砖被用于建筑大汪边扬州中学操场司令台。
据《扬州府治城图》显示,小东门桥东是大儒坊、多子街,《扬州画舫录》说:“多子街即缎子街,两畔皆缎舖,扬郡着衣,尚为新样”。
小东门桥西是小东门街,《扬州画舫录》记载:“小东门街多食肆”,桥东桥西商舖食肆,可见是一热闹去处,1951年开始,扬州拓宽街道,小东门东西都属甘泉路。
城门楼及城墙拆除后,在路北建了一座大会堂,兼会堂、影院、剧院与一体,我(本文作者)中学时代曾在这里看过扬州文工团演出的话剧《欧阳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改为娱乐城,又卖过服装,放映室改过书场。
10、如意桥
小东门桥南“小秦淮河”上第十座桥是如意桥,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砖拱桥,桥东直通埂子街,桥畔有太平码头地名
,《扬州画舫录》提到“余观德,字均怀,行九,徽州余岸人,少贫,赋性豪迈不羁,老居埂子上,创修小东门水仓,乙卯间,以修通龙头关河道,建太平码头”。
桥西是南城根,现有一座农贸市场,在我(本文作者)的童年记忆中,这儿是一座杂卖场,杂卖场北面是老扬州大名鼎鼎的大舞台,大舞台建于清光绪年间,是老扬州较早的戏院。
今天的大舞台,不大的建筑寂寞冷清,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提起的地方,而至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这儿还是比较热闹的,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老爸请他看戏,我(本文作者)也沾过光,记得杂卖场汽油灯呼呼作响,场内人熙熙攘攘,大舞台门口也是人头攒动,最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记忆深刻的是卖花生、瓜子的,小贩挎一只大篮子,里面是一包包旧报纸包的花生、瓜子,剧场内木质翻椅,前座椅背上插一铅丝圈,让后座人放茶杯,台上唱戏唱得专注,台下茶房拎着大水壶,随着看客加水的招呼声穿梭往返。
《扬州府治城图》上在小东门桥南不远处有一座“鸦子桥”,据说是一位戏班名角为方便戏迷而建,现已不存在。
11、“龙头关”
“小秦淮河”上第十一座桥叫“龙头关”,原是南城水关,拆除城墙后,城墙原址改成环城路,城内河水由涵洞排入古运河。
扬州“小秦淮河”现在是一幽静去处,静静的小河两岸绿树成荫,树荫下民居错落有致。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迎春花丛中,顺河看去桥洞远近套叠,幽静深邃,老人们沿河边锻炼、聊天、遛鸟,享受悠闲自得的晚年。
夏天,修长的树荫小道旁,小院深深粉墙黛瓦,垂柳之下,妇女在水边汰衣裳,砖拱桥上行人过桥缓缓而过,一派慢生活的节奏。
桂花飘香的季节,“小秦淮河”也努力奉献出难得的金黄色彩,大雪覆盖的“小秦淮河”静静的,风雪未归的行人、小院门上红红的春联展示了新春节日的临近。
扬州“小秦淮河”上的桥或老或新,或大或小,几百年来,它们目睹着扬州城的兴衰变迁,陪伴扬州人的喜怒哀乐……




















前一篇:252@365秋日.杂谈
后一篇:254@365秋日.杂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