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7@365解读: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与五色土”

(2020-03-17 18:27:45)
标签:

365

北京

中山公园

“社稷坛”

“五色土”

  北京中山公园是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创立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公园,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据统计,目前在大陆和台湾共有约40余座中山公园。

  然而,惟有北京中山公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厚重,占地23万平方米的北京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亦即1420年,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营国定制,社稷坛建造于皇宫之右、即现在故宫午门外西侧,其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

  自永乐皇帝始,明清两代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社稷坛于1914年改建成为中央公园并于同年10月10日开放,是北京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园林。
  1925年,孙中山先生灵柩曾停放在社稷坛北面的“拜殿”,1928年,“拜殿”改名为中山堂,同时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棂星门,五色土的方位”亦与我国土壤分布相一致,社稷坛四周琉璃墙的颜色与“五色土”的方位一致,“社稷”一词为何又代指国家?

  “青莲朵”是一块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太湖石,上刻乾隆御笔“青莲朵”三字,原为圆明园内长春园的“茜园”旧物,现在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制度。
  《白虎通》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

  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一词即来源于此。

  关于社神“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三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稷正”的主管农业的一种官职。

  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烈山氏”的“儿子柱”,曾任夏的“稷正”,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中国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动有分祭和合祭”两种不同方式,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据《明史》载,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师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

  社稷两坛“相去五丈,东西对峙,二坛周一壝”,由此可见那时“太社”和“太稷”分坛而设,“祭祀自然是分坛行祭”。
  “社神、稷神同坛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当”,下礼部议,礼官引《山堂考索》:“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
  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坛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为一坛的形制”。

  明清两代会典中,都曾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庙一起列为大祀”,“大祀”极为隆重,皇帝要亲自参加“祀典”,并有专门掌管“祭祀的机构”,据《大清会典》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

  在“祭日”,社稷坛上“太社位右(即在东边),太稷位左(即在西边)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象征。

  《孟子·尽心(下)》中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稷坛为何要铺五种颜色的土壤?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是中国现存唯一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国家祭坛”,社稷坛呈正方形,共有三层,由汉白玉石砌筑,上层每边长16米,中层每边长16.8米,下层每边长17.8米,整个坛高0.96米。

  社稷坛四周有“壝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方向排列,每面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社稷坛上因铺设有五种颜色的土壤”,俗称“五色土”。

  所谓“五色土”即指用五种颜色的土壤,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坛台正中央处立有一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锐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为什么要按五个方位选取五种颜色的土壤呢?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不是一个简单数字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特殊数字”,“天数中“九”为最大,地数中“五”为最大,各领域中都存在着五个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祖国辽阔大地和疆土”。

  古人认为“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社稷坛上五色土厚度是多少?据记载,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在明弘治五年以前为2寸4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时,明孝宗朱佑樘将其改为1寸,后皆尊此制,每年春秋仲月戊日,皇帝都要亲自到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祭祀前要由顺天府负责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共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礼仪大约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

 “格言亭”是一座西式圆形八柱亭,始建于1915年,亭子的8根石柱都刻有先人格言,故称“格言亭”。
  中山公园“社稷坛”迄今经历了近600年岁月沧桑,“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

  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社稷坛”并对其进行大面积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围墙,修成了“月亮门”样式。

  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等,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以及清代宫苑中的青莲朵”等名石移入园中。
  十年“动乱”时,“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文革”后才恢复原貌,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1997年HK回归时的土壤也被填入了北京中山公园里的这方“五色土”坛里!

  网络图片

77@365解读: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与五色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