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365秋日.分享:苏州园林的九大造景方法、园林造景18种方法!

标签:
365苏州园林9种造景方法园林18种造景方法 |
隔景 即以小见大,各个分区明确,实隔,虚隔,虚实结合隔景。
障景 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 布局层 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分景 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有点像现在常用的景观分区。
夹景
框景
泄景
引景 即通过漏窗,弧墙引导之意,但是其本身不是主景。
藏景 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山高不能全看见,水远也不能全部看见。
露景 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香景 就是利用花香,树香,自然地芳香。平坡凹凸夹景的做法。
色景
影景 既是利用建筑或树木的倒影的魅力。
朦景 及是利用障,幕布,屏障,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景眼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联或是诗句对于景观的高度概括。
题景 以一副动态或者静态的画面和画以及景物景点为参考背景命题,已知展开联想来围绕写作称为题景,有点像设计中常用的主题手法!
天景 即自然之景
对景 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A把B作为景,B也把A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
景贵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
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
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尊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是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 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借景 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无锡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苏州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
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
《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 顾名思义,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框景 顾名思义,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
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
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
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无论如何,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可贵。
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
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
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
也有的用文字暗示,起到引景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
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