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90@365秋日.分享:苏州园林的九大造景方法、园林造景18种方法!

(2019-10-17 15:13:04)
标签:

365

苏州园林

9种造景方法

园林

18种造景方法

  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但却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利用富有智慧的造景手法,有意识地加以改造和调整。
  而这些造景手法,在大家游园时,便可窥见一二。

  #抑景#,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中国讲究含蓄之美,所以造景时不会让人一进门便看到全园景色,常常用假山或树丛遮掩,使园林更显艺术魅力。
  #添景#常用建筑、树木等来形成,作为远眺时,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观,使空间更富层次。 
  #障景#即“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柳暗花明”就是如此。
  #框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最典型的就是拙政园借北寺塔之景,让园外之塔仿若园中塔,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十分别出心裁。
  此外,园林造景还少不了#透景##夹景##对景##漏景#这几种方法,将山林之趣浓缩在一个小园中,让游园之人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

  对景 即相对设景,互为景观,即A点相对于B点,B点位A点景观,反之亦同,即中国古老传统阴阳互通之理。
借景 远借邻借,高借低借,应时而借。
隔景 即以小见大,各个分区明确,实隔,虚隔,虚实结合隔景。
障景 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 布局层 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分景 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有点像现在常用的景观分区。
夹景
框景
泄景

引景 即通过漏窗,弧墙引导之意,但是其本身不是主景。
藏景 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山高不能全看见,水远也不能全部看见。
露景 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香景 就是利用花香,树香,自然地芳香。平坡凹凸夹景的做法。
色景
影景 既是利用建筑或树木的倒影的魅力。
朦景 及是利用障,幕布,屏障,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景眼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联或是诗句对于景观的高度概括。
题景 以一副动态或者静态的画面和画以及景物景点为参考背景命题,已知展开联想来围绕写作称为题景,有点像设计中常用的主题手法!
天景 即自然之景

对景 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A把B作为景,B也把A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
景贵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 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
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
    
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尊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是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 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无锡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苏州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 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
《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 顾名思义,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

   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

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

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 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无论如何,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可贵。

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
  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

  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墙前行,便至叠翠轩,桂花厅等处。

也有的用文字暗示,起到引景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
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290@365秋日.分享:苏州园林的九大造景方法、园林造景18种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