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是苏州的名门望族,历代名贤达人辈出,因此,在苏州被称为“顾家花园”的老宅不少。
比如,悬桥巷4号、北浩弄61号、胥门泰让桥弄22号,甚至,人民路中段的怡园,因为园主姓顾,民间也俗称顾家花园,在景德路申庄前4号也有一座顾家花园,其花园部分保存至今,是一座幽雅的小型古典园林精品。
申庄前是一条小巷,巷名因明代宰相申时行在此设立义庄而名,巷内的顾家花园俗称顾园,又称顾宅。
其实,这座宅园最早的主人姓马,宅园称为“马家花园”,该园大约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
园主马嘉祯(1842年-1899年),字干生,江苏吴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初任西华县县令,任职期间广立学校,兴修水利,深受广大百姓爱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调任河南柘城县令,当年,柘城正值大涝成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米下锅。
马嘉祯上任伊始,积极组织赈灾,同时,动员吴县的家乡父老伸出援手,他把募集的13000两银子,挨门逐户发放到百姓手中。
对此,当地方志记载:“(百姓)得赈济而活者不可胜数”,饥荒未了,瘟疫接踵而至,马嘉祯急百姓所急,下令开仓施粥,同时想尽办法为百姓治病,由于积劳成疾,马嘉祯不幸患上瘟疫,回天无力,病死在柘城县令任上。
马嘉祯建造马家花园时,尚未考取进士,正值壮年的他很有可能亲自参与了这座宅园的设计和建造。
当时的整座宅园占地面积不多,大约为三亩,有门厅、轿厅、大厅、附房以及花园,具体格局和园貌,现已无法精确考证。
马嘉祯考取进士后,即离开苏州到外地当官,直到去世,再没回到苏州,为官清廉的马嘉祯不可能积攒钱财来修复自己的故居,此后近一百年,老宅一直由马家后人居住,基本没有修缮和扩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海老介纶绸布店老板顾鸿培来苏州经商,准备找一处落脚点。
马家后人因为经济拮据,准备出售马家花园,双方经中介人联系后,一拍即合,顾鸿培以二万银元购得马家花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顾鸿培一家来苏州定居,延请营造厂(建筑公司)设计,对马家花园进行修缮,园内遍植红梅、绿梅以及其它花木,改名为“顾家花园”。
对修缮后的宅园,当时报纸有一段文字记载:“中有曲池一湾,庖厨有井,池周砌叠湖石和黄石相混的假山驳岸,池上架有小石桥两座。曲径盘旋,绕廊穿桥,贯通花厅、书房、方亭、琴台、曲廊、半亭,亭顶覆以松茅,木料都用未去皮的松树,犹系马氏时筑”,以带皮松木不涂漆、不雕饰搭建的亭子,粗犷质朴,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这种“松茅亭”在当时比较少见(顾祝同的墨园内有一座),松茅亭(琴台)内设有琴桌,桌上特制的空心琴砖具有良好音响效果,清风明月下,主人在此弹奏古琴,弦索声声,别有一番韵味。
为纪念自己经营的“老介纶”绸布店,园主顾鸿培给顾家花园的大厅起名“宝纶堂”。
因此,顾家花园也叫“宝纶堂”,如今,在外墙口还可见到一块“宝纶堂顾界”的界碑。
解放后,顾家花园一直由顾家后人居住,1956年,国家对私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住宅北部的花园被第一服装厂占用,住宅部分归房产部门,由多户居民杂居。
据顾鸿培后人顾雪岐回忆:“文革期间,老宅也不幸遭劫,大厅上悬挂的一块“节励松筠”横匾为近代著名学者严复所题,圆柱悬挂的一副楹联由晚清重臣左宗棠所题,这两件珍宝都因“破四旧”被毁,松茅亭内的琴桌和古琴也遭破坏,园内部分石笋被挖,移往别处”。
目前,顾氏后人仅保留了住宅西南部的花园(即现在的小花园),占地不足500平方米,但这部分却是全园精华所在。
整座小园以一泓水池为中心,曲廊沿池蜿蜒。花木、石峰、亭子错落其间,水池呈不规则的哑铃状,哑铃的狭长“把柄”上,横卧两座花岗岩石板小平桥,相映成趣。
每座小桥各以两块条石相拼,池周围以嶙峋湖石和黄石驳岸,岸壁爬满藤蔓,极富生态野趣,水深仅一米的池塘尽管不通外河,但池水常年不臭,估计池底有泉眼。
池中锦鲤嘻游于莲,池岸一块湖石,体量虽不大,但“瘦、皱、漏、透”富有天然雅趣,一幅圆形碎石铺地,原来镶嵌精美的“五蝠捧寿”图案,可惜,原来一家住户因为挖排水沟,挖掉了两只“蝙蝠”,造成“遗珠之憾”。
园子虽小,却郁郁葱葱、充满盎然生机,花木扶疏,植有腊梅、木莲、紫薇、棕榈、黄杨、枇杷、五针松、冬青、桂树、鸟不宿、南天竹,丛植翠竹等花木,其中,黄杨、紫薇和瓶兰花这三株树龄愈百年的古树,已列入苏州市挂牌保护的古树名录,更珍贵的是:门口那棵瓶兰花树(柿树科柿属),树型婀娜多姿,花开如瓶状,幽香似兰香,树名由此而得,据说,该树是苏州独一无二仅存的一棵,园内还错落有致,大大小小摆放着不少盆景,都是顾雪岐亲自栽培的。
园内原来还有两株古树:一株朴树和一株白皮松,各有一段凄美经历,高大粗壮的朴树,树干直径有一米,1956年,一群鹭鸟在浓荫中筑起鸟巢,育雏季节,它们每天从附近河塘衔来小鱼喂养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睡眠,路人经过树下,头上突然被鸟粪“中彩”。
于是,他们联名向居委会反映,居委会动员顾家迁移朴树,顾家出于无奈只能同意,经人介绍,平江路沿河的一家柴行,答应用三百担稻草换取朴树(顾家灶头用稻草烧火),柴行派人锯掉朴树,树干卖给肉店老板做砧板,顾家拿到十几担稻草后,柴行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倒闭,欠下的稻草就此不了了之,1958年遭到虫蛀的白皮松被台风刮断,砸坏了半亭,两株古树从此不存,令人扼腕叹息。
据顾雪岐介绍:小花园中的亭子、书房和佛堂,原来都是极雅典场所,如今为满足居住需求(原住宅已成为公房),同时也因年久失修,他被迫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改造:书房和佛堂成为卧室,松茅亭(六角半亭)改建为封闭的储藏室,临池设有吴王靠的方亭,因为亭壁倾倒,四面封闭后改建为临水餐厅,砖细门宕上嵌一方砖额,题“梅聘”,楼阁式的阳光房除晾晒衣服和摆放盆景,还可居高临下赏景。
花园内还摆放着老宅改造时收集的砖雕、木雕、石臼等构件,其中有一块特制金砖,弥足珍贵,该砖侧面镌刻五处长条形印章落款,字体为繁体楷书,其一题“金砖”,其二题“光绪二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其三题“督造官苏州知府李铭皖”,其四题“监造官苏州府照磨余临兆”,其五题“甲首徐子卿造”,制造一块金砖,有关人员全部“榜上有名”,质量要求之严、责任追究之细,由此可见一斑,有人曾上门开价一万元收购此砖,被顾家一口回绝。
现在,年过六旬的顾雪岐和妻子守着顾家花园这份祖产,每天在花园内忙碌不停:清扫落叶,打捞水中杂物,照料心爱的花木和盆景,他俩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座祖辈传下来的私家园林决不能在自己手中“败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