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扬州新大剧院开工,这一地标性工程勾起了老扬州对剧场许多回忆,扬州自古便是歌舞胜地,戏曲名区,旧时,在5.09平方公里的扬州老城区,大街小巷的戏园、戏馆、戏院、剧场达10余座,其中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当属大舞台、南京大戏院和民国大戏院,抚今追昔,让人不由感叹时代的进步。
小秦淮河边小东门南首有个“大舞台”,不过现在只剩“大舞台菜场”,该舞台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陈卓、管晓澄、华树芝等发起,集资兴建,起初名为大同戏院,不久改名广陵舞台,上世纪20年代中期更名为大舞台,大舞台档次最高,其时社会上流传着:大舞台,大舞台,不是名角休登台。
老扬州回忆当年大舞台有四大特色,首先,大舞台楼上下的整个结构,都是木料合榫而成,据说没有用一根铁钉子。
其次,舞台突出,扇面形舞台一半露在大池内,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观众在楼上楼下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演员的戏,听到演员的唱,三是,舞台台板底下有8只大水缸,起着共鸣作用,四是,台上有活动布景,就像西洋景拉洋片一样,一片跟一片不同,布景约有七八道。
大舞台剧场的诸多优越性,是其他剧场如小虹桥公园戏院、参府街露天戏院、串殿巷颐园剧场、三祝庵小乐天剧院、贤良街扬州剧场、便益门国民大戏院、东关街共舞台、南河下人民剧院、甘泉路大会堂等难以相比的。
大舞台一度时期自办发电设备,放些无声电影,诸如《早生贵子》《啼笑姻缘》《孤儿救祖记》《偷烧鸡》及卓别林主演的《城市风光》等,除放无声电影,还断断续续地上演京剧。
当时扬州人经常看到扬剧著名演员崔少华、潘喜云、潘玉兰、金运贵、十龄童、十岁红、高秀英、王秀兰等名家的精彩演出,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赵燕侠、周信芳、赵如泉、杨小楼、杜近芳、李少春等京剧名角也曾应邀来此登台,那一阵子,大舞台场场爆满,倾城轰动的盛况,至今还令一些扬州老戏迷怀念。
民国年间,在扬州民众中素有“金东关,银西门,热热闹闹便益门”之说,这除了因为便益门地处扬州城东北古运河畔,是水陆交通要冲,里下河粮油集散地和扬州工业的发祥地外,还与便益门外街上有座远近闻名的国民大戏院密不可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当地人程永祥、高长林、葛长礼等集资兴建了一座“国民大戏院”(解放后更名为大众剧场)兼放电影,此戏院虽构造简陋,只能接待扬剧、淮剧、京剧等小戏班和游散艺人演出,但当时开创了扬州城外无戏院的先河,深受城郊百姓欢迎,每当傍晚华灯初上,灯火辉煌,戏剧开场前的“闹台锣鼓”声响彻四方。
2003年为完善古运河沿岸风光带建设,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便益门外大街、运河街(当地百姓俗称“后街”)及砚池街全部被拆除,原大众剧场也随之被拆,旧址被开发为“莱茵苑”住宅小区。
如今,便益门街一代虽已开发为古运河风光带景区和住宅区,成为当今扬州人休闲和居住的好去处,但昔日古城门的风韵和繁华喧闹的街景仍深深留在老扬州的记忆里。
同样在小秦淮河畔小东门附近,地处旧城北城根的南京大戏院是扬州最早的一家电影院。
该戏院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名叫“公园戏院”,开始时以演小戏、杂耍为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大中华电影制片厂经理蒋伯英来扬,通过地方名流阮余山和大律师戴天球的关系,买下公园戏院场房,委派江西人罗文轩为经理,决定在该院放映电影,并对原屋进行修缮,安装坐椅和放映设备,使之成为既能演戏,又能放映电影的影剧院,当时有关人事、财务都由上海大中华电影公司管理,实质是该公司在扬州的放映点。
修缮后的南京大戏院,楼上楼下计有800多个座位,起初放映无声电影,不久便放映黑白有声电影,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无声电影《火烧红莲寺》,票价分成人、军童两种,所售电影票当日有效,不分场次,随到随看,不对座号,还可加座。
其时,因扬州振扬发电厂白天不发电,一般每晚放映两场,每逢节假日自行发电,加映日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放映过《孤儿救祖记》、《狼山喋血记》、《渔光曲》、《迷途羔羊》、《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逃婚》等国产故事片,使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开始在扬州生根立足,逐步为扬州百姓所喜欢。
步入新时期,扬州有三座大型剧场——扬州大剧院、友好会馆剧场和工人文化宫影剧院。
扬州大剧院于2000年落成,是一座以歌舞、戏曲、音乐为主并兼有会议、放映、接待、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大型演出场所。
友好会馆剧场,设备高档,装潢精美,有近千个座位,舞台面积385平方米,配备升降乐池,采用美国JBL音响。
工人文化宫影剧院有门厅、宣传画廊等设施,是扬州人看电影的好去处。
相关阅读:细数老扬州戏院剧场
民国三大剧场承载古城记忆
国民大戏院旧址、南京大戏院广告、大舞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