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前几年,父母说起这两部名噪一时的苏州题材经典影片,而后,去年5月因苏州北半园(陆氏半园)而偶然相识的上海张叔叔也有提及,同时告知,历史上“得月楼”的真正所在是山塘老街的“野芳浜”,网查得以证实,我也撰写过相关博文。
今年6月端午,父母和姨妈夫妇回扬州探亲、镇江游玩,我则于端午次日,首次独行山塘老街,一直走到虎丘正门,却因疏忽、唯独没见山塘河对岸的“野芳浜”的仿建“断桥”,事后,张叔叔说起,这“断桥”也将修复,估计今后也将复原当年场景。
张叔叔说,影片曾有苏州话版本,但难以找到,只有普通话版本,当年《小小得月楼》是在苏州老东园的茶室拍摄的,影片拍摄后才开了“鸿运涵碧楼”饭店,今年5月从武汉抵达苏州,首次去到新东园(苏州动物园旧址和老东园合并)简单逛过,看到并拍摄了“鸿运涵碧楼”饭店门面。
影片《小小得月楼》(1983年)是影片《满意不满意》(1963年)的续集,
有关东园及“涵碧楼”饭店的照片,在苏博成员“铃儿响叮铛”伯伯的博文里也有提及和拍摄过。
苏州是旅游胜地,可午餐时间,游客总是排了很长队却没有饭吃,“得月楼”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看到这种情况,与乔乔等年轻人们商量在旅游点开办“小小得月楼”。
老杨想着儿子提出的意见,看着这群年轻人,有的毛手毛脚,有的常迟到早退,有的粗心、忙着谈恋爱,不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但杨毛头立下军令状,老杨勉强答应。
版本一 :1960年代初,国内各行各业纷纷向雷锋看齐,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餐馆亦不例外,服务员沈师傅(方笑笑饰演)、小顾(顾月娥饰演)等对顾客热情有礼、有求必应。
但沈师傅的徒弟杨友生(小杨天笑饰演)却认为“伺候人”很丢脸,经常不耐烦地冲顾客发脾气,他一心想当“比服务员神气许多的工人”,沈师傅等人批评他,他答应今后工作会压压火气!
餐馆另一位服务员老张(张幻尔饰演)的工作态度,也是“不好不坏、介于中间”。
县商业局王科长(黄影饰演)隐瞒身份来“得月楼”体验生活,被分到杨友生一组,对这位新来的“同事”老王,杨友生颇为老道地传授经验:顾客都是臭脾气,若他们发火,万千要往下压。
王科长呵呵一笑,处处向沈师傅学习,杨友生火气压来压去,却冲顾客火冒三丈,同事们劝他微笑服务,而他近乎定格的夸张笑脸却接二连三吓跑顾客。
杨母(丁凤英饰演)认为儿子有了对象,便会改掉臭脾气,托邻居悄悄给他介绍了个女孩,哪想女孩曾在“得月楼”吃饭时被他骂过,“左不是、右也不是”令杨友生相当尴尬,他更想成为一名工人,尽管商业局还没批准他调换工作岗位,他已急不可耐地跑去找采茶厂厂长表决心,没料厂长说起未来他可能的工作,竟不是采茶工人而是餐厅服务员。
骑车回家路上,杨友生越想越气,路遇一大群鹅、甚至也成了“眼中钉”,结果一不小心摔下车而骨折!
之后的看病经历、沈师傅所讲的“新、旧社会”饭馆服务员地位对比,令杨友生慢慢开始从自身找原因,而得知老王原是王科长、小顾原来有个“高官爸爸”时,他更加羞愧。
版本二:根据苏州滑稽剧团同名滑稽戏改编,故事发生在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
青年服务员杨友生自认年轻有为,不屑做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因此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
给顾客拿错饭菜,不以为过,反而怨顾客挑剔,有时甚至出口伤人,竟骂一位年轻女顾客是“葱油饼脸”。
批评并没使他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一反常态,收起冰冷面孔,硬挤出一副不伦不类的“笑脸”。
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对人和蔼、说话和气、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当然会受顾客欢迎,可杨友生这副奇形怪状的笑容和一连串嘿嘿声却把顾客都给吓跑了!
人们还当他是“神经病”发作了呢!同事批评,顾客意见,不只是使杨友生满肚怨气,也使一直为儿子脾气感到不安的母亲着急,慈祥的老人也在动脑筋想法使儿子变好,嘿,她也竟想出“办法”,给儿子找个爱人,也许因此会使儿子脾气变得温和些。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杨母说服儿子随自己到公园和一位约好的姑娘会面,不见面还好,一见面、他就狼狈不堪地“逃之天天”,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姑娘就是他骂人家“葱油饼脸”的女青年——医院护士叶梅英。
杨友生决计另谋出路,他骑车到郊区茶场找工作,受到茶场负责人欢迎,准备安排他做老行当——炊事工作。
这如“一盆凉水迎头泼下”,他惟恐“避之不及”而调头跑了,归途中,他骑车不慎跌倒,腿部受了重伤。
一辆过路的公共汽车救了他,这些热心关怀他的司机、乘客,他都觉得似曾相识,医院里,一个戴口罩的女护士照顾他,使他感激不已,可当护士摘下口罩,嘿,真是有缘无处不相逢——又是那张“葱油饼脸”!
他羞愧得无地自容,可护士并不因杨友生在饭馆不“伺候”自己而现在就不“伺候”他,休养期间,饭馆的沈师傅语重心长地向他叙述解放前饭馆的堂倌所受的欺凌、侮辱,和今天饭馆服务员所受的尊敬。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只有职业分工不同,没有地位上的贵贱,是啊,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沈师傅是市人民代表,服务员老王是商业局“下放”的科长,服务员小顾是市商业局长的女儿,新社会里人们相互“伺候”,只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无论哪个职业都能赢得人们尊敬。
杨友生卸下思想包袱,精神面貌变了,服务态度好了,顾客们由不满意到满意,那个被骂“葱油饼脸”的姑娘也对他满意了。
今年5月网查获悉,历史上的“得月楼”在苏州曾有两处,一处在苏州城外南浩街,是明代宣德年间高士都维明所建造的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得月楼”,明代文人徐有贞写过《题得月楼》的诗,诗中写道:“晚来明月初出海,光照君家楼上头,楼上图书铺满床,君时宴坐举霞筋”。
另一处就是山塘老街(通往虎丘)的“得月楼”野芳浜旧址,即那座仿建“断桥”景观。
今年5月首次去到新东园,7月带父母走了一段山塘老街,即只走到山东会馆旧址
亭子后面、河对岸的仿古建筑便是当年拍摄《小小得月楼》的老东园茶室,影片拍摄后开了这家“鸿运涵碧楼”饭店

山塘老街沿线的河边(局部),也是坐船观光的游客们往返山塘街和虎丘的河段

今年5月偶然一张苏州观前街、八九十年代的照片,才知原先“得月楼”的位置应该是斜对面“松鹤楼”现在的位置,换句话说,是“得月楼”将原址大楼租赁出去
苏博成员“秋宵梦觉”伯伯和“得月楼”的领导层关系不错,常被邀请前去吃饭、相聚,也进过后厨拍摄“松鼠鳜鱼”的制作过程,而他也写过山塘老街“野芳浜”的历史渊源,他在博文里都有提及和拍摄过
去年5月,因8月爸爸即将正式退休而首次走进观前街的“得月楼”饭店,简单庆贺,请服务员阿姨用手机拍的合影,观前街的“得月楼”也是后建的,并非原先就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