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太湖东北侧,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城市。
苏州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一座古城,隋文帝开皇9年始称苏州,经历2500多年沧桑变化,苏州的城址基本没有改变,仍保留河街相连、水路平行的特种风貌。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阖闾城的选址和规划布局,他想出“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原则,用“实尊卑以天地为法相,其交媾阴阳相配合”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土壤性状和肥沃程度,考究河泉水源与流域分合,由此选定城址,将城的结构,位置座向,与“天象”相呼应配合,“阴阳调和,四序顺理,两阳以时,寒暑应气,设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八风就是八方之风”,随季节不同而风向差异。
伍子胥将城墙四周每边各开两门,东面为娄、匠二门,西为闾、胥二门,南为盘、蛇二门,北为齐、平二门。
《史记律书》中说,“闾、胥风居四方,向西建此二门以象天门,引人间风以通天上”。
当时,吴国想并吞越国,越国正处于十二生肖的蛇方位上,所以将东门命名为蛇门。
吴的主卫正处于“龙位”,其方向在“辰”,“以龙克蛇”吴必胜越。
“龙”以盘为稳,西南因而叫盘门,北面的齐、平二门,有扫平齐国的意思。
楚国在西北,将门名为破楚门,因此,新建都城的目的在于振兴自强,以称霸中原,其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吴国在伍子胥谋划之下终于灭越、破楚、攻齐而称霸海内,却违背了中国古代选址布局追求的协调与平衡这一目标,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周围社会环境力图达到和谐相处、互补互助的关系,而选用战争手段压夺邻邦,最终四面受敌而亡。
但其城市选址布局深得天时地利,用“法天相地、尝水相土的方法使城市环境优越、位置良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相沿不变。
经过几千年发展,苏州城外互相沟通的河道水网通达太湖,形成举世闻名的城内运河体系。
河网与街道相交,又形成众多桥梁,直到清代还留下310多座城内古桥,苏州城也成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方威尼斯”。
唐杜荀鹤有诗赞苏州,“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此城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为中国古都文化留下极为宝贵的遗产。
苏州古城面积14.2平方公里,东西窄、南北宽,呈长方形,城周有内外两条护城河,四周有水陆城门七座,陆城门一座,城内河街并行,居民前街后河临街而居。
因此,苏州城的格局可用“三双”来概括,即双护城河、双城门、双“棋盘”。
虽然古老的城墙大多毁坏,城门也拆除几尽,然而,最古老的盘门、水陆城门仍保留完好。
双护城河用水巷、小巷并行的“双棋盘”仍可见到,苏州城内河道很多,总长35公里,在这些宽宽窄窄的河面上有各式拱桥、梁桥186座。
看苏州的城市“风水”,就得与太湖西山来看,从苏州的山水布局上看,都是从太湖、从西山“发脉”的,意思是说“龙脉”都是从西山这边延伸过来的。
“风水学”理论用了拟人方法表达,把“龙脉”起源的地方称为“老祖宗”,“祖宗”下来就是“少祖”,再下来就是“父母”,然后才是“自身”,“自身”就是“结穴”的地方了。
“结穴”的地方就是“龙脉走到最末端了”,停下来与水交汇在一起,所以叫做“山停水聚,风水上又叫尽龙尽结”,苏州城就是这“尽龙尽结的风水宝地”。
颇负盛名的园林之都,丝绸之府,工艺之市,还有众多文物古迹和蜚声海内外的吴文化,以及质朴典雅的古建筑,至今仍闪耀着夺目光辉,苏州是中国“风水”与城市建筑结合的一个典范。
加载中,请稍候......